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超聚焦'理論來幫忙,提高注意力很有效

作者:CUP       2019-09-09 23:02:18


"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普遍反映一個狀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他們很容易被其它不相干的事情干擾,稍微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吸引他們的目光,從而導致分神,付出的與收穫的不匹配。

對此,吳媽媽就深有體會,她甚至一度被自己的孩子折磨到懷疑其有多動症。

吳媽媽的孩子今年4歲,眼睛很大,肥嘟嘟的,相當可愛,從小就是家人的開心果。然而,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暴露出了一個缺點,老師說他上課坐不住,其他小朋友能夠安穩地坐十幾二十分鐘,他不行,總是喜歡亂跑,而且非常容易分心,就比如布置一個任務,每次他都玩不成,倒不是智力存在缺陷,而是在中途就跑去做別的事情。

剛開始父母還不相信,覺得老師是對他們家孩子有意見,沒有理會,可是在之後的日常生活中,吳媽媽也發現了這個現象。

睡覺之前給孩子講故事,一般來說,這是孩子非常喜歡的環節,孩子會坐在那裡乖乖聽媽媽講故事,聽完就睡覺。可她家孩子不同,總是喜歡打斷大人的話,電風扇的聲音、外面的風聲、樓上的講話聲等等,只要有一點點動靜,就能讓孩子產生好奇心。

既然不想聽,父母就不講好了,可孩子還不同意,講不完就不讓走,本來十幾分鐘講完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能被拖到一小時,這相當考驗父母的耐心,也讓他們苦不堪言。

對於這種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孩子,家長必須採取措施幫助他們緩解這一狀況,而且年紀越小解決,效果越好。

在管理注意力方面,\"超聚焦\"理論的效果,公認很好。

什麼是\"超聚焦\"理論?

說起\"超聚焦\",就不得不提一個心理狀態,\"心流\",它是指當一個人將全部注意力投入到某件事情中時,產生一種的抗拒停止的狀態,比如作家寫文章時、程式設計師敲代碼時、學生寫作業時……

而\"超聚焦\",其實就是\"心流\"的一種前提條件,孩子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中,忘記周圍的環境,不顧其它東西的干擾,這就是\"超聚焦\"狀態。

如果孩子能進入\"超聚焦\"狀態,他們將無視外界干擾,在沒把手上的任務完成之前,其它的東西都是可以忽視的,理論上來說,這是我們管理注意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儘管想要隨時隨地進入狀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調查顯示,至於不到7%的孩子,能夠真正做到隨時進入\"超聚焦\"狀態,31%的人經常進入該狀態,剩下的要麼進入次數很少,要麼乾脆完全無法進入。

如此困難,家長為什麼還要讓孩子進入\"超聚焦\"呢?

愛因斯坦說過,專注是成功的基礎,而在童話里怎麼一句話\"不瘋魔不成佛\",它的意思是說,如果無法在一件事情上\"走火入魔\",沉迷進去,將很難取得大成就。

孩子進入\"超聚焦\"有不少好處:

1、效率提高

法國心理學家勒龐做過這麼一個調查,他安排了兩個實驗小組,布置了同樣數目的任務,東西不難,對實驗者而言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一個小組被要求一件一件完成任務,而另外一個小組被要求每件事情只能完成一半,然後先完成下一項,等事情全部做完再回頭從頭解決另外一半。

實驗的結果是,前一個小組完成任務的時間是後一個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同樣的任務,前一組實驗者效率是後一組實驗者的三倍!

孩子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中時,能最大程度的節省時間,更何況生活不是實驗,外部的干擾很多都是無意義的,多話費的時間都是浪費,完全沒有意義。在這個社會上,要說\"高智商精英\",這種人其實相當少見,大多數人的聰明程度沒太大區別,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脫穎而出,效率至關重要。

你做一件事情的時間,我可以做兩件,無形中多賺了一倍的錢,這就是差別,而差別意味著待遇不同!

2、提高成功率

有些孩子會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一直處於刷題狀態,明顯會覺得爭取率提高,哪怕那道題目腦子裡面並沒有答案。對此,有人覺得是玄學?難道\"超聚焦\"還能提高幸運度?

真相沒大家說得那麼不科學,一些大腦專家認為,當我們長時間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會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人的想法會有\"慣性\",也就是說,在給出一定的條件前提下,答案不需要經過大腦主觀思考,潛意識會給我們一些提示,這就是所謂的\"第六感\"。

也許孩子確實不清楚為什麼要選擇那個,可是就有那麼一種感覺:這麼選肯定對!

據猜測,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一種催眠,當孩子沉浸在學習中時,大腦會因為外界刺激而被充分調動,許多往常忽視的細節開始被人腦分析、探討,最後給出答案。

3、培養好性格

經常進入\"超聚焦\"狀態的孩子,他們往往更有耐心、智商高並且邏輯思維能力較強。這很好理解,\"超聚焦\"往往意味著難題,需要孩子充分調動大腦資源,而人的腦子是越用越活的。長時間的鍛鍊之下,大腦自然變厲害,其實這也是\"題海戰術\"的核心,肯刷題的孩子不一定成績就好,但不肯刷題的孩子,他成績肯定不好。

除此之外,習慣\"超聚焦\"的孩子整個人的精氣神很好,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且能夠為之努力,這與那些混日子的\"鹹魚\"是完全不一樣的。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進入\"超聚焦\"狀態

想要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方法也不難,大致分為3個步驟:

1、事情的安排要合適

就拿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來說,首先要確定目標,是先寫數學還是先寫語文,自己將事情完成順序定下來,基本原則是,將簡單任務的放在前面,困難的任務放在後面,這樣孩子在一開始就能享受到\"成就感\",並且通過這種成就感快速進入專注狀態。

要是反過來,上來就被難題碰得\"滿頭包\",心情煩躁之下,很難對其產生興趣,更不要說\"沉浸\"進去,那種一開始就能迅速進入完美狀態的,只是很少數有天賦的人,不做參考。

除了順序合適,任務的量也得適合,如果我們將人腦比作計算機,每接收100萬比特的信息,我們聚焦的可能只有其中的4比特,萬分之4 的轉化率,低得驚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的注意力總量,也就4比特。

那麼在安排任務的時候,最好將任務量控制在3-4比特之間,定得太高,除了效率之外,也不能保證準確率,而定得太低,又容易讓孩子分神。

2、排除干擾

\"在什麼地方,就做什麼事情\",這句老話早就在暗示我們一個管理注意力的辦法:選擇合適的地點做事,人為排除干擾。

孩子要複習、要看書,就把手機收起來,去圖書館或者躲在房間裡看,非要去人多的場合看,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刺激嗎?我們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歷練紅塵的。

其實還有一種帶有神話色彩的辦法:冥想,在我們國家叫\"鎖心猿\",採用靜坐的方式,放空我們的思維,儘可能的做到什麼都不去想,以此來培養習慣。當大腦適應這種模式之後,再去做事情,就很容易投入進去。

3、集中注意力

當我們將前兩個步驟做好之後,就可以開始這最後也最關鍵的步驟了,將精神集中到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剛開始的時候,孩子肯定不可能一步到位,分心、煩躁、不耐煩都是常事,可是只要堅持下去,不放棄,慢慢就能適應。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收藏)2至5歲孩子:幼兒園小中大班習慣養成對照表,轉給家長


在60平小家裡養育一對兒女,日本媽媽巧妙利用空間,乾淨清爽


遇見對的人 原來是這種感覺


寶寶腹瀉是著涼還是消化不好?兒科醫生:輕鬆應對腹瀉有方法


寶寶吃頓飯像打仗?不,你可以這樣做


曬曬我家一周的早餐,天天不重樣,營養又簡單,每天多睡20分鐘


小姑子上學我出學費,如今她畢業,卻看不起我們農村人


我收入低的時候用離婚逼我做家務,我工資高的時候,她藏起結婚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