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前給孩子多講講六句話,孩子更喜歡上學!

作者:CUP       2019-09-09 23:01:50


"

到了的9月,不僅僅是孩子升學的時期,還有很多3歲寶寶面臨一大挑戰——上幼兒園。這個過程,受挑戰的不僅是孩子,同時還有父母。

父母忍不住緊張:怎麼辦?孩子會不會受欺負、會不會吃不好睡不好,不停哭?父母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孩子才三歲,且第一次開始集體生活,相比於在家中一對一、二對一甚至是四對一貼身式照顧,班上少說二三十個孩子,一個老師顧四五個是常態,難免會出現疏漏疏忽照顧不到的地方。怎麼辦?是趕緊教孩子怎麼穿衣吃飯用勺子嗎?

幼兒園老師這樣說:相比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更重要的是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是因為一方面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每日在園時主要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本身孩子不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如一兩歲個月大的寶寶,小手就很靈活了,能夠自如地握著勺子將飯送進嘴裡了,只是因為大人沒有給到機會或過於包辦,導致他們缺少了相應的鍛鍊能力,因此會顯得很不熟練。吃飯洗手整理小玩具用品等生理自理能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後一個月就可以做得很好,因此父母不用太擔心。

如果孩子本身表達能力不錯,遇到問題時能及時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更容易得到老師的幫助,也能較快度過入園焦慮期。這正是俗話所說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父母需要鼓勵孩子大膽說出以下幾件事:

為了幫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父母不妨在入園前後這幾個月多跟孩子演練下,多做做過家家、角色扮演的遊戲,也可以藉助繪本閱讀、講故事等方式指導提點孩子,加深孩子的記憶,鍛鍊孩子的言行。

一、「老師早上好。」「老師明天見。」「謝謝老師。」「老師您辛苦了!」

主動與人打招呼雖然很簡單,但讓孩子養成這一習慣不容易。這需要父母平時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有意識地輸入,孩子才能有自主地跟人問好、打招呼。當然,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平日裡父母熱情待人、禮貌行事,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模仿和參考父母的言行來行事。

平日裡,父母也需要教給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禮貌詢問對方意見和建議,如何合理提出自己的需求、獲得幫助,如何與人協商等。

在生活或跟孩子玩遊戲時,父母也要趁機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比如想玩玩具,不妨主動對對方說:「請問我可以玩一會兒這個小汽車/玩具小狗嗎?」對方同意後要引導孩子說「謝謝」,玩耍結束後要跟小夥伴「玩得很開心,謝謝你」。讓孩子明白,禮貌用語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不論是哪裡,都不忘使用禮貌用語。

同樣地,孩子每天到幼兒園開始美好的一天,也是從早上主動熱情地跟老師打招呼、愉快地跟父母揮手告別開始的。

幼兒園老師每天的工作任務還是很繁重的,孩子小嘴甜、願意主動積極配合老師指導和要求,而不是悶不吭聲、等著老師去猜去發現,相比之下,有禮貌熱情的孩子更討老師喜歡。

二、「老師,小朋友打架了。」「老師,某某小朋友哭了。」「老師,某某搶了我的玩具。」

進入幼兒園,孩子就等於進入小社會,每個孩子之間脾氣秉性不同,有的熱情有的開朗有的調皮有的活潑,有的內向有的膽小,加上小傢伙們大都不太懂如何更好交往,或控制度,同伴之間難免有矛盾摩擦。

這時候,發現矛盾,及時報告老師,由老師協調解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能更好促進小夥伴們解決矛盾、達成諒解。

三、「老師,我要上廁所。」「老師,我不小心尿褲子了。」「老師,請幫我換條褲子。」

剛入園的孩子,尿褲子很常見。一是孩子還對如廁這件事,掌控不是那麼好;另一方面,孩子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大都不敢跟老師說,也因此很多孩子會選擇憋著,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老師也會要求家長,每天給孩子準備一身換洗衣服,以備不時之需。

在家中,父母需要教給孩子:想尿尿的時候,不要憋著,而是要勇敢地跟老師說出來。如:「老師,我要上廁所。」「老師,我不小心尿褲子了。」「老師,請你幫我換一下褲子。」平時不妨跟孩子玩一玩「報告老師」的遊戲,父母或孩子,選擇當老師,另一方選擇當小朋友,可以模擬在不同情境下怎麼跟老師打報告。

當然,父母平時在給孩子做如廁訓練時,也要少一些指責,諸如「這麼大了還尿褲子」之類的話最好別說。因為這些話會傷害到孩子自尊,讓孩子覺得尿褲子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到了幼兒園,如果不經意尿褲子了,他也很可能不敢告訴老師。

剛入幼兒園的孩子,除非迫不得已,大都會憋著粑粑,不願意或不敢在幼兒園大便。父母不妨幫孩子調一下如廁時間,每天早上或晚上時訓練孩子如廁大便,減少孩子在這方面的困擾。

同時,也可以通過繪本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了解人為何需要上廁所?如果不上廁所會怎麼樣?等等,讓孩子不排斥如廁,讓孩子了解大便雖然很臭,但是很有用,對身體有好處;而且每個人都需要如廁等,打消孩子的如廁焦慮和顧慮,願意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

四、「老師,我想要吃饅頭不吃米飯。「老師,我不餓,要少吃一點。」「我還想再要一點。」

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時,班上有個小男生,從小就偏愛麵食、饅頭、麵條一頓能吃好幾碗,不愛吃米飯。到幼兒園後,孩子在吃飯這件事上就很不適應。媽媽反映孩子天天吃不飽、沒吃好。

原來小傢伙從來不敢提要求,結果是老師每次分多少吃多少——愛吃的麵食沒吃夠,不愛吃的米飯食不下咽大都倒掉。直到幾個月之後,老師才發現孩子的喜好,情況才慢慢改善。

其實,父母若鼓勵大膽開口,對老師說一句,「老師,我不愛吃米飯,少要一點米飯。」「老師,請多給我一點麵條好嗎?」就能很好解決。

通常,老師為了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都會鼓勵孩子將盤子裡的飯菜都吃完。老師分的都差不多一樣多,但每個孩子情況不同。

比如自家孩子這段時間胃口不好、不愛吃飯,積食了,不妨鼓勵孩子跟老師說:「老師,我不是很餓,請給我少盛點飯。」飯量大的孩子,一碗飯菜吃不飽,不妨鼓勵他勇敢跟老師說「老師,我還想再要一點。」愛喝湯、喜歡稀粥的寶寶,不妨鼓勵他跟老師提出「老師,請再給我點小米/紫薯粥。」

老師全面熟悉了解孩子的情況,大致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雖然家長有跟老師溝通,但難免疏忽,還是需要鼓勵孩子大膽發聲,將自己的需求提出來,老師才能更好幫助到孩子。

五、「老師,我生病了。」「老師,我受傷了。」「老師,我肚子疼。」「老師,我鼻子流血了。」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有點小病,爸爸/媽媽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都會跟老師說,便於老師更好照顧或及時給孩子服藥等。

但也可能,孩子出現身體不適是在幼兒園,比如發燒、腹瀉、過敏或一些急性病等,如果幼兒園老師沒能及時發現,會延誤孩子病情。

當然也可能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孩子不小心在幼兒園摔倒、磕傷了,如果老師沒能及時發現,怎麼辦?

我們要教孩子,第一時間跟老師報告自己的情況:「老師,我不舒服/我受傷了。」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發現孩子情況、照顧他,及時帶孩子去醫務室檢查或聯繫家長。

當然,父母平時也要多觀察孩子的身體情況,發現孩子身體不適或精神萎靡,建議多觀察,給孩子請假在家休息一下。如果孩子有需要服用的藥物帶去幼兒園,請家長一定寫好服用步驟和劑量,跟藥品一起交到老師手上,並做下詳細說明。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孩子越管越不聽話?其實是「墨菲定律」作怪,同理心引導遠勝說教


胚胎停育怎麼辦?醫生全面解析胚胎停育,你想要的答案全了


為什麼交往愈久,另一半會變得愈來愈令人討厭?看完你就會找到愛情美滿的秘密


少兒練字有效方法,認真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買結婚戒試戴,被櫃員問「買得起麼」,老公的做法讓我倍有面子


老人撫養棄嬰18年,就因為罵了他一句,讓老人賠了十幾萬


孩子剛上一年級,家長做好以下3點轉變,老師會給您點贊


生孩子順產省了幾千塊錢,孩子生下後,婆婆跟丈夫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