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媽媽認為,自家的孩子一點兒都不乖巧,不願聽媽媽的話,特令獨行的行為讓媽媽感到很無奈……
案例A:
吃早餐的時候,媽媽發現小魚又把碗里的綠色蔬菜挑了出來,於是她把菜又夾回碗里,端在小魚面前。
「小魚,來,把這些蔬菜吃了,多吃綠色蔬菜,對身體好,你看你這麼瘦弱,還挑食……」媽媽說了一堆,小魚覺得心裡厭煩,把飯碗一把推倒離開了。
背後傳來媽媽的聲音:「你看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媽媽都是為你身體好啊。」
案例B:
小沐休息日帶著同學回家玩,同學走後,留下一地的玩具以及垃圾,小沐覺得有些累,便坐在沙發上開始刷微博。
正好媽媽從外面回來,看到家中一地的狼藉,一邊收拾一邊說:「你帶著都是什麼同學啊,把家裡搞得這麼亂。你也不說收拾下,媽媽今天加班挺累的,回來沒有一口熱飯不說,還得先把家務做了,小沐啊,你怎麼這麼懶啊,以後去了社會上,別人可難以接受一個懶漢啊。你看你爸,就是因為懶,多年就是一個小基層,一直掙點辛苦錢……」
小沐突然嘆了口氣,看著一旁忙碌的媽媽,離開了,其實他只是想歇一會兒再收拾,玩了一天,他也很累,但媽媽就是不明白,還在原地不停地說著。
案例C:「毛毛,寫完作業再看動畫片,完不成作業,老師又要找家長了,說了多少次了,就是不聽。」
張奶奶關掉了孫子剛剛打開的電視,督促孫子去書房寫作業。孫子卻賴在了沙發上不肯走,表示一定要看動畫片。於是張奶奶使出了「殺手鐧」,表示毛毛再不去寫作業,就告訴她的媽媽,毛毛突然大哭起來,說今天是他喜歡的動畫片的最後一集了,不看不行。
張奶奶心裡鬱悶,她和孫子說過很多次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再做其他的事,但孫子似乎從來不領情,每次因為看動畫片會磨蹭很長時間。
上面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對於某件事,家長往往是苦口婆心,而孩子卻根本不聽,甚至跟你對著干,朝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
你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但忘記了他還是個孩子啊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的樣子的兒童,那長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
大人的認知經過多年的積累逐形成,和孩子的認知差異很大。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意思是說,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畫太陽,小朋友交上作品後,太陽形狀各異,有橢圓的,三角形的,梯形的,正方形的等等。太陽的顏色也不盡相同,紅的,綠的,藍的,紫的都有。如果讓我們大人去畫太陽,那麼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特點:紅色,圓形。
小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大人的思維模式比較符合大眾主流,你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但是他並不如此認為啊,他有自己的看法,也許你不認可,也許你根本想不到。你不能強行要求他去認可並接受你的看法。
你剝奪了他說話的機會,聽不到他的「潛台詞」
案例B中,小沐並非是懶,只是因為和同學玩累了打算休息一會兒再收拾屋子。但是他的媽媽沒有問明原因直接開始說教,給小沐貼上了懶的標籤。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譬如看見孩子和別人打架,就是孩子的不對;
孩子拿著不是自己的東西回來,家長就說是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
孩子想解釋什麼,有的家長擺出「我不聽」的態度,只是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讓孩子失去了解釋的慾望,久而久之,他做的事情你會覺得越來越沒有理由。
你嘴裡的孩子怎麼樣,他就越來越怎麼樣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
我們對於孩子的行為不斷說教,時間久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那個樣子,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再做出改變。
比如你總說孩子笨,長久下去,你就會發現他真的「越來越笨」。
逃不開的「墨菲定律」,讓不願意發生的事情「百發百中」
作者看過一檔綜藝節目,有一個心理學家和觀眾互動的環節,就是心理學家讓觀眾不要想什麼,觀眾卻對那件東西印象特別深。比如心理學家說:「我一會兒會跟你說很多動物的名字,但是你不要想大象。」
等他說完了,再詢問觀眾的時候,發覺觀眾記得最深刻的動物就是大象。
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
上述墨菲定律的意思就是做一件事情,你越不願意看到什麼後果,就會發生什麼後果。
就好像上面的觀眾,你讓他不要想大象,可他腦海中深刻出現的反而是大象。
映射到教育孩子中,也是如此,你拚命和孩子說做某一件事,會怎麼樣怎麼樣,他的腦海里過濾掉了其他,只剩下那一件事,他怎麼會不去試著做呢?
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人。會游泳的人不知道游泳潛在的危險嗎?但為什麼還是去游泳了呢?很有可能就是他身邊的人不斷地說:游泳危險,千萬不要去。但自恃會游泳的人反而淡化了危險的意識,強化了游泳的意識,心理還會產生出:「別人覺得危險,我就平安回來給他們看看」的念頭。
1:挖掘「潛台詞」,建立「同理心」,一句「我懂」勝過千言萬語
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沒有原因的,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想要說教的時候,不妨先問問為什麼,把孩子心中的「潛台詞」挖掘出來。
即便孩子解釋得不夠合理,也不要發火,要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好的父母,是會跟孩子統一戰線的。
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大人的處事方式和孩子不同,你不能強加給他,要真正了解他經歷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才會明白他為什麼去做一件事。你理解他,才能用他接受的方式給予解釋,讓他明白你說的是對的。
▌舉個小例子:
日本一檔綜藝節目測試親子關係,就是讓小朋友放學後幫助做園藝的老爺爺搬花盆。搬完花盆後,時間有些晚了,小朋友的身上全是泥。有一個小朋友一出校門就被媽媽拉了過去,指責他的髒衣服髒手,並生氣地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出來,是不是又和其他小朋友淘氣了。
小朋友連連搖頭表示否定,想要說話,媽媽卻沒有給解釋的機會,小朋友委屈得要哭了。這時錄製節目的人出來,把事情解釋給媽媽聽。
媽媽聽完後,抱住委屈的小朋友說對不起,媽媽明白為什麼你出來這麼晚,且身上都是土了。寶寶這麼幫助別人是對的,要是媽媽,媽媽也會這麼做的。但是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要先告訴媽媽,別讓媽媽在等你的時候擔心。
媽媽的一席話把小朋友說哭了,不過小朋友是笑著哭的,表示下回遇到類似的事情會先通知媽媽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