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聖依向兒子安迪道歉 | 不想孩子不聽話,就別總做這件事

作者:CUP       2019-09-09 23:00:51


"

知乎上有個熱帖,受到了1000多萬人的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父親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許諾說要是孩子考了前三名就給他沖500元的遊戲幣,可沒想到孩子真的考了前3名。

然而,孩子父親卻後悔了,他說不是心疼錢,只是不情願把錢衝到遊戲里。

孩子父親的困惑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有的人說「孩子玩遊戲耽誤學習,理解這位爸爸」,也有人說「答應了就要做到,不要讓孩子空歡喜」。

我明白這個問題很難做出選擇,但我還是想說,有些承諾答應了就做到,要不然就不要隨意許諾。

仿佛我們從小時候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你在家乖乖的,媽媽出差回來帶你去遊樂園;

等你考了全班第一名,媽媽獎勵你一個手機;

等你考上了大學,你想要什麼媽媽都給你買;

……

父母在「欺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孩子也早已沒有了耐心和期待。

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新聞:

一個女孩的父親說孩子考到90分就帶她去看海,於是女孩拚命地學習,考到了90分,但最後卻被父母以天氣冷的理由拒絕了。

空歡喜一場,孩子覺得越發委屈,於是離家出走了。

然而出走後更讓人心疼,天氣那麼冷,她一個小孩子在外面又凍又餓。

當警察趕到的時候問她:你住在哪裡?要去哪裡啊?

女孩的小臉凍得通紅,她忍不住一陣嚎啕大哭,然後說:

「我爸爸太虛偽了,答應我的事情做不到,還是奶奶對我好,我想回老家。」

在父母心裡,「承諾」只是讓孩子進步的噱頭,但那份承諾卻是孩子全部的夢想。

如果父母沒有遵守諾言,就相當於親手毀掉了孩子一個夢。

社會學家林·扎克曾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許下的每一個承諾里,都承載著孩子滿滿的信任。父母不遵守承諾,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就會一點點崩塌。

父母的每一次「欺騙」,都是在與孩子的關係逐漸疏遠。

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小,會很容易忘記諾言,但其實孩子會一直放在心上。

黃聖依曾經問安迪:媽媽還有什麼事情是答應了你還沒做的嗎。

安迪想了想說:你不是說了要帶我去迪士尼嗎,你沒有去呀。

黃聖依想到了自己的失言,覺得十分抱歉,於是決定彌補這個諾言。

最終他們完成了迪士尼的約定,兩個人玩的非常開心。

好的父母都懂得說話算數,胡可絕對算一個。

想起胡可和安吉在《超人媽媽》上發生的一個故事。

有次,胡可先送安吉去上課,然後帶小魚兒去醫院體檢,她承諾會準時接安吉放學。

可無奈的是,無法控制體檢的時間,導致她在醫院花費了大量時間,雖然體驗完她拚命地趕時間,但還是遲到了。

安吉很不開心,胡可也知道自己失言了,於是她抱著安吉道歉,並且告訴他遲到的原因,希望能得到安吉的原諒。

安吉聽著媽媽的道歉,最後陰沉的小臉才多雲轉晴。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怎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想讓孩子成為誠實的人,你就要先做到言而有信。

父母的「爽約」就是在教孩子說謊。關於對孩子的承諾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不輕易許諾,許諾就儘量完成。

在對孩子承諾前,要慎重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另一個是承諾的東西是否適合孩子。

一旦承諾了,就要努力做到。

大人們不要對孩子隨便開「空頭支票」,不然彼此的信任就會打了折扣。

其次,遇事可以和孩子好好商量。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要給孩子承諾,孩子才會聽話。但其實有時候好好地和孩子溝通交流,孩子也能聽話。

比如,你想讓孩子做家務,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如果幫媽媽掃地的話,媽媽給你買糖」(前提是可以兌現承諾);

但你也可以說,「寶寶,你怎麼這麼棒啊,你可以幫媽媽掃地嗎」。

遇事不一定非要給孩子承諾,好好和孩子商量孩子也會很乖。

最後,如果無法兌現諾言,要主動承擔責任。

如果有特殊情況無法兌現諾言,父母要及時地和孩子道歉,好好安撫孩子,請求孩子的原諒。

我們要告訴孩子是自己的責任,然後想辦法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巴基斯坦前總統阿尤布汗曾說過:「信任猶如一根細絲,一旦折斷了它,就很難再把它接上。」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父母教會孩子承諾,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溫暖。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不要錯過寶寶的大運動能力訓練期!快戳進來學習


3-6歲孩子家長,得培養孩子這3樣東西!比給孩子買玩具強多了


自卑的孩子,離不開這5種表現的父母,你還在這樣傷害孩子嗎?


寶寶趴著睡,家長千萬別打擾


【紙筒手工】廢棄紙筒的100多種玩法,種有一款合適你


新學期,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大人早起半小時,孩子的早餐超豐盛


不用烤箱也可以給孩子做蛋黃溶豆,電餅鐺烙一烙,簡單方便


愛在心裡口難開?男人7小舉動暗示你:我超適合當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