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個朋友老在我面前提人生無意義,面對著巨大的生活壓力,看著自己微不足道的收入和即將失業的慘狀,快三十了,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何處,每天重複著上班、下班、吃飯、聚會的生活,這有意義嗎?(這好像是我自己的生活寫照)
一、人生的意義
關於人生的意義這個話題,我在大學期間做了相當深入的思考,也許是思考的太深了,真得出了「人生無意義」的答案,而這個答案似乎指引著我走到了今天。如今,生活多了這麼多的經歷,是有必要再次審視一下這個話題。
我之前,總喜歡問別人;「假如一切物質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你最想做什麼?」從這個角度追問出別人的目標和價值觀,可是這種追問之下其實還不夠猛烈,在深層次的溝通中,我會如此問:想像你已經獲得了你想擁有的一切,而此時你也已經80歲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行將咽下你人生的最後一口氣,回首一生,你是否覺得自己的一生有意義?掙錢,成名,當領導,游遍山川大河五湖四海,吃過全世界各種人間美味,可如此美妙的一生意義到底何在?
答不出來吧!你仍舊不知道這一生的意義何在,按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難道滿足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有意義了?自我實現後會產生一種狀態,成就感、意義感,那這些感覺就是意義嗎,人在追求的意義就是這種感覺?
在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中,他認為自我實現其實是個偽命題,只是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動作叫做:自我超越有意義。只有我們在人生百年中真正找到了自我超越 並且為之不斷努力,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的人,自我實現這一副產品也就自然就得到了。
我本該延續著弗蘭克的大作,繼續演繹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按照他的思想,活著是為了自我超越,找到那個bigger than myself的東西。對於怎麼找,弗蘭克給了三個建議:1.創造與工作2.親密關係與愛3.苦難的意義
二、我目前的理解
可是,現有的思維體系讓我對人本主義的人生意義產生了不同的認知,我感到自我意義是一場人文主義的巨大泡沫,全都是泡沫。
先整理一下,我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第一、生命從宏觀角度來說是無意義的,而從微觀角度來看是馬克思韋伯所說「人是懸掛在自我編制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即人文主義時代自己給生命賦予意義。
第二、生命是給定題目和答案(即生與死)的前提下書寫解答過程的過程,即人生的意義就是從生到死的過程。
第三、人生處處是道場,我們的存在就是經歷不同種,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的修煉過程。
三、人生無意義
自由意志的流行得益於人文主義,在人文主義之前,宗教負責來解釋人活著的意義,並以此協同社會的發展;當科學戰勝宗教成為主流的思維範式後,人活著的意義由人文主義來解釋。人活著的意義的前提是象徵人文主義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說人文主義時代人活著有意義的基礎是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現目前,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行為都是由基因、環境的產物,所有的選擇背後都是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和計算規則,人的動機、行為本質上生物化學激素的表現形式,底層是以生存為基礎的算法演繹,現在的愛情、幸福、人文主義等都是這套算法演繹到後期出現的副產品,即現代文明是生存算法演繹的副產品,根本就不存在自由意志一說。
舉例,你要去買個刮鬍刀,其實你真實需要是把鬍子刮乾淨,順著這線往下深究,乾淨的面容後面是為了獲得良好的外在形象,在求偶、工作、社會協同帶來優勢,而這種優勢的變現形式就是自我的舒適感,而這美好的舒適感背後的本質是多巴胺的分泌。在了解神經科學後,你會發現我們所有的一切行為背後都是基因編碼演繹的結果,都是內在化學反應、激素傳遞使然,特別是多巴胺、內啡肽、血清素很大層度上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所以,根本沒有自由意志,只有內在基因算法和生物激素。
四、人生有點意義
誠然,人發展的邊界已經被基因、生物激素鎖定,這是人的邊界,而在此之內,人依舊存在著多樣性的可能,我們都知道,不同環境、不同經歷讓我們產生了不同的思維,即便是同種環境、同種基因、相似經歷也會產生不同思維的兩個人。所以,人的思維是可以通過環境、自我學習有所改變的,大腦底層的邏輯編碼我們改不了,可表層的大腦神經連接是我們可以改生變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行為等改變我們的神經連接,從而部分改變我們的命運,而這才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人活著意義是什麼?從宏觀上看,人生是無意義的!所有的行為都變成了西西弗斯的石頭,即無聊又無意義,這是人最大的崩潰。可從微觀角度來看,我們能改變我們表層的神經連接,即我們的思維是可以改變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幸運,而在這個層面人的意義是可以自行賦予的,即是你覺得人生有意義,那它就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