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散文】捎包記

作者:CUP       2019-09-09 22:57:51


"

假期才休一半,母親就開始絮叨:「你快走了,捎點兒啥包呢?」

我說:「旦旦都長大了,哪還用再給他捎包!」其實,我心裡在說,前幾次我幾千里捎回去的包,孩子碰都不碰的。

母親嘟囔道:「那不中,你回來一趟,咋能不給娃捎個包哩?」母親不理我的茬兒,把花生拿到院子裡晾曬,再用簸箕簸掉雜質。我搬來兩個小凳子,陪她把那些飽滿的花生一顆一顆往外挑,不把最好的帶回家,老太太是不答應的。

捎包是我們豫西南老家一種再尋常不過的習俗。大人們只要出遠門、走親戚,回來時必定要給家裡老人小孩捎帶一點東西,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不一而足,多少看情況,貴賤無所謂,關鍵是不能空手,這就是捎包,儼然儀式般隆重。小時候,每當父母上街趕集,或者去鄰村辦事,怕我哭鬧,就哄我說回來給你買包吃。捎什麼包呢?是火燒、米球還是蘋果、桃子?小小的心事裡裝的全是關於「包」的遐想和期盼。

實際上並沒有多少選擇,大多數都是糖塊、糖豆——在那個擺脫了飢餓卻依然困頓的年代,能有幾塊糖吃就足以讓人品咂半天。還捨不得一口氣吃完,剩下的再拿糖紙包上偷偷藏起來。有一次,我藏糖的地方被二哥發現,他本來想吃一塊,結果一開吃就像豬八戒偷吃人參果一樣剎不住。後來,我一看地上扔的糖紙就明白咋回事了,氣得一邊掐他,一邊說他是「吃嘴精」,直到他許諾下次賠我才作罷。

最喜歡跟著母親去外婆家走親戚,儘管有十幾里的山路,但因為有包吃,一點兒也不覺得累。母親給外婆準備的禮物通常都是鎮上買的油饃,或者自家蒸的白面饃,用竹籃裝好,上面用布蓋上。幾歲的小身板,跟著母親翻山越嶺涉河,餓了就吃根油饃,掰塊饅頭,頓覺腳下有了力氣。離開時,外婆常常會給我口袋裡塞幾個核桃,再加一把紅棗,還故意留下兩個饅頭「看門」,說是回禮,其實是給捎個包。兜兜轉轉一大圈,籃子裡依然好吃的不斷,那真叫人一個開心!當然,我不會把這些包都據為己有,我已漸漸懂得,不能一個人吃獨食。

關於捎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甜瓜。有一次,父親上街趕集,回家路上順便給牛割草。意外的是,在苞谷里發現一棵野甜瓜,枯黃的瓜秧上居然結著一個足足一斤多重的瓜。父親把大甜瓜捆進青草里背回家,給我和二哥一人一半,成熟的甜瓜散發著濃郁的香氣,父親坐在旁邊笑眯眯地看著我們吃。吃完甜瓜,意猶未盡,我才發現父親胳膊、後背上被苞谷葉子劃出的一道道紅印子,恍然間覺得有些不對勁,怎麼沒想起給父親切一半甜瓜嘗嘗呢?我紅著臉,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那份內心的感恩和愧疚,只得從壓井上壓半盆涼水端到父親跟前,說:「大,你洗洗臉吧。」

日子就這樣在盼包、捎包、吃包中一天一天流逝。19歲那年,我考上軍校,按照錄取通知書要求,我獨自乘火車去學院報到。換上新軍裝那天,我興奮地給家裡寫信報喜:「軍校真好,管吃管喝管住管穿……」因為每個月有幾十元的津貼,從此我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錢。春生夏長,輪到我給親人捎包了。在城市,可供捎帶的東西品種繁多又時尚洋氣:給父母買的是糕點糖果,給侄子輩送的是遙控車和洋娃娃,給愛吸菸的鄰家大哥也不忘捎上一包好煙……父母看我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帶一堆東西,既心疼花錢多,又分明生出滿心的歡喜。記得有一次,我送給父親一個菸斗,他立馬把自己用了半輩子的旱菸袋收起來,逢人就說這個菸斗是當兵的孩子專門從外地給他帶回來的,比那箇舊菸袋鍋好使。看著父親顯擺的樣子,我覺得又好笑又感動,但凡是孩子捎的包,哪怕是一塊奶糖、一條毛巾、一雙解放鞋,都會讓他們覺得臉上有光。幸福於他們,就是這麼純粹而簡單。

隨著在城裡結婚成家,自由支配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稀缺了,但我還是堅持每年都回家看望二老。每次回去,我都是提前一兩天才敢告訴他們,說早了,他們會慌得天天都去村邊大路口等著接我。時光堆疊,不知什麼時候,父母已垂垂老矣,而我亦人到中年,望著父母滿臉的皺紋、佝僂的身軀,我對親情有了更多的認識。難得的假期里,我不再像以往探親那樣總想著出去和朋友們聚會,而是待在家裡,給二老講講軍營的生活,聽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嘮叨陳年舊事。歸隊時,甭管是小米、綠豆、花生,還是小磨油、苞谷糝、鹹鴨蛋,只要是他們讓我捎的「寶貝」,我能帶的儘量多帶點兒,這樣他們心裡高興。我少年離家,當思念無處安放時,那一個個粘著煙火味、帶著泥土香的包,跨越萬水千山,穿過朔風雲海,就是父母最溫柔的牽掛和寄託啊!

前年初春,隨著兩次摔跤,父親不得不坐進輪椅,生活不能自理,日漸不思茶飯。接到消息,我趕緊訂票往家趕,去機場前,特意去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西點店買了些糕點帶回去。我把鬆軟香糯的蛋糕掰成小塊塞進父親嘴裡,父親吃了小半個,沖我擺擺手,他已經說不出話了。看著風燭殘年的父親,我淚如雨下,這是父親最後一次吃我捎的包……

曾經年少輕狂,覺得遠方才有詩有歌有夢,走到中場驀然回頭,才發現走得再遠,也走不出父母綿長的惦念。一念三千,那些話、那些包都是有溫度的,溫暖得足以幫助我抵擋俗世的嘈雜與薄涼。趁夕陽未落,趁月色不老,遠行的人請一定別忘多多問候父母,能回家看看時順便捎個包,那是人生路上愛的風鈴,或許,亦是最長情的表達!

【夜讀·散文】電話那頭

主管 |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

主辦 | 宣傳文化中心

刊期 | 第 309 期

監製:毛勛正

主編:吳 浩專欄編輯:楊新龍遠程編輯:顧 壯郵箱:zghjjtg@163.com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媽媽,她為什麼不排隊?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格局 !


「一塊錢一碗牛肉麵」,賣給孤兒500多碗,十年後福報降臨麵館夫妻!


取悅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廚房放一個搓澡巾少干很多家務活,都學學吧 !


離開部隊的戰友們,這10個習慣你還在堅持嗎?


總有人說你變了,卻從沒人問你經歷過什麼


我工作上頭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多吃維他命C,感冒好得快?你錯了,維C攝入過多,小心吃出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