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哪吒》的劇情值得40億票房?

作者:CUP       2019-08-15 04:59:55


"

這個夏天,一部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動畫電影,卻意外地闖入了中國影史票房榜前四名。

《哪吒》打破了預設在動畫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上的票房「天花板」。

其實,要論國產動畫電影的技術水平,《大聖歸來》與《白蛇·緣起》早就證明過了。

而《哪吒》最大的突破則是——終於在「劇情」上立起來了。

在動畫產業化環境萌生的今天,《哪吒》這部電影本身,或許可以成為未來幾年內商業動畫電影的模板式劇情設置教材。

下面,我們就從電影劇情本身來聊聊為什麼哪吒能夠走進觀眾的心?

第一,傳統文化題材上的時代創新,舊瓶裝新酒式的「真香」。

沒有人願意看一個說了多年的老故事,畢竟把老故事說得再好,時光濾鏡下那白衣勝雪的小哪吒終究是最好的白月光。

而徹底的新故事在這個剛剛對國產動畫電影有所新認知的市場上駕馭難度還是過高,就相當於一部沒有名導沒有大牌明星的普通電影,酒香也怕巷子深,「讓大眾知道」這一步的宣發成本過高。

上影79版《哪吒鬧海》

而《哪吒》恰恰把「舊瓶」與「新酒」的尺度把握的極好。

《封神演義》這部贏在世界觀上的神作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早就有無數的影視化作品為其證明了IP的力量。

而「哪吒」,作為與「大聖」齊名的中國唯二骨子裡具備真正反叛精神的神話人物,在中國動畫電影史上,則具有一種薪火相傳的史詩感。

這種薪火相傳,不僅體現在其產業與商業意義上,也存在與其精神內核上。

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細節,《哪吒》電影的變身橋段致敬了《大聖歸來》的變身,都是在一片火焰之中,當初的大聖歸來之時用的右手拔出了金箍棒,而哪吒則用左手接過了火尖槍。

大聖歸來之時用右手拔出金箍棒

哪吒變身之時用左手接過火尖槍

如果你看了《大聖歸來》,也看了《哪吒》,你也許會發現,儘管我們的大聖與哪吒與小時候記憶中的長相一點兒也不同,一個是個梨形馬臉,一個是位丑小孩,但還是那兩個在我們記憶中閃閃發光的他們。他們或許經歷了我們曾經不知道的故事,甚至反抗的對象都不一樣了,但仍舊擁有著相同的靈魂。

那樣的靈魂應該是怎樣的呢?

是在每個孩子心中有人性有缺點卻永遠能在身邊保護我們的「英雄」,是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就有的平等,是歷盡千辛萬苦與無邊孤獨的不服輸,是再頑劣的外表下仍舊藏有的真心與愛。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吒!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

大聖與哪吒三代形象集合(cr:@魔豆小肚皮)

那些閃閃發光的靈魂從我們還是個孩子起,就守護著我們。

所以哪怕他們歷經百世容顏已改,我們仍舊可以認出他們來。

那箇舊瓶子,代表的是傳承。

對市場而言,那是中國的千年文化時光所沉澱與證明的人民審美方向所在;而對所傳遞的文化精神而言,則是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傳遞的同樣可貴的中國價值觀內核。

這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英雄。

《哪吒》超過《大聖歸來》登頂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冠軍時的大聖賀圖

《哪吒》與《大聖歸來》的聯動

《封神演義》本身就好在神級的世界觀,而在這樣的世界觀之上,後來的創作者能有更大的故事創新空間。也基於此,不同的時代的優秀創作者們,能將這杯新酒做的堪比老酒醇香。

當然,創新不是魔改,真正優質的創新離不開時代。

宮崎駿在看過上影79版《哪吒鬧海》之後,就曾認為電影與79年的中國社會精神狀態息息相關,甚至將龍王等多個人物與意象與現實中的人物事件一一對應。

而2019年我們所見到的《哪吒》電影的劇情創新,也好在了鮮明的時代感上。

最顯著的劇情內核創新之一,便是「反父權」變成了「反天命」。

在封建時代與近代,父權曾統治了中國社會相當長一段時間,父親往往是一個專制而不理解孩子的存在,那個時代的「反父權」是可貴的。

而時間的車輪來到了21世紀,當80後與90後成為了父親角色的現在時主要扮演者,中國社會的父權矛盾早就削弱了。

在現代家庭關係中,父母忙於工作而疏忽的對孩子的陪伴往往是新一代家長與孩子內心的矛盾所在,在《哪吒》電影中,塑造了為哪吒在外尋求破劫之法的李靖,和因替代李靖保衛陳塘關的新時代「女強人」殷夫人,還有因為「成見」與陪伴的缺失而孤獨的「熊」孩子哪吒。這也是一種現代家庭普遍矛盾的投射,儘管不像「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那般擁有悲劇式的藝術色彩,但更真實,也更能走進全年齡段觀眾的心。

而電影後半段關於家庭關係的教科書級教育方式刻畫,也為現代的父母提供了一條對孩子更理性更科學的教育思維,也用最容易讓孩子理解的方式,告訴了坐在電影院裡的小小孩子父母在陪伴缺失背後的難處與依舊深沉的愛意。

這樣的家庭關係創作思路,也與餃子導演所處的家庭環境密不可分。「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這個情節充滿了恨意,我想做出充滿愛的電影。」他曾坦言,「在自己沒有收入、埋頭動畫的時候,親友指責他不務正業,母親用退休工資支撐他的創作。這也是為什麼他給了哪吒一對疼愛他並給予他無限包容與愛的父母,在生而為魔的本性中注入善與愛。」

cr:@福祿壽喜吉祥茶

當然,反叛精神是仍舊存在的,並更具有時代色彩。

「反天命」是在現代社會更具普適性的價值觀體現。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說了才算」,這是關於人對於自我的認知。在中國現代社會中,在一個千年來少有的穩定生活環境下,快速發展的時代所帶來的衝擊讓現代人在許許多多的層面擁有著普通卻普遍的個體認知煩惱。

比如關於美醜。《哪吒》用黑眼圈插褲袋的「叛逆」丑小孩本身,來打破了現代人對於美醜的成見。當整形與假臉網紅大行其道,當擁有千萬粉絲的流量明星充斥螢幕,哪吒這個丑小孩告訴我們,被接納認同與外貌其實無關,保持一顆真誠善良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關於出身與善惡。天生魔珠的哪吒、天生妖族的敖丙與天生是豹子的申公豹,都肩負著如大山般的成見。而他們所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的人生高度。哪吒是魔丸也需要在山河社稷圖中修煉兩年,敖丙是靈珠更從小到大生活中只有練功,而他們最後的選擇,是遵從本心的善念。所謂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便是努力之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人生關於善的選擇權。

這其實是些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現實生活中為此煩惱的人卻太多了。而用一個故事絲毫不做作地說出讓人感同身受的普適性處世規則,《哪吒》做到了。

而在顛覆性的創新過後,《哪吒》讓一切的劇情似乎又回到了封神世界的主線之上。

沉浸在《哪吒》電影中的觀眾,在觀看中被顛覆性的形象與設定搞得並不知道下一刻即將發生什麼,而當電影落幕之時,卻知道了下一部或許要發生的事情。

在我所在的那場哪吒電影散場之時,我聽見有位小女孩牽著媽媽的手問她,「哪吒沒有身體了,接下來怎麼辦呀?」她媽媽回答,「哪吒會被用藕做出他的身體呀。」

那種陌生感與熟悉感的奇妙融合,讓觀眾既具有深刻的共情感,又有未知的新鮮感。

而敖丙死了,哪吒死了,龍王怒了,這些熟悉的設定又會帶來下一部怎樣的故事呢?

也許,《哪吒》的上映創造了是更新的次元,而它的落幕將揭開無限的封神宇宙。

那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宇宙。

第二,人物的複雜性與真實性,拒絕了非黑即白的臉譜化。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歐陽娜娜「雀斑爬滿臉+大厚紅唇」新妝容曝光!網崩潰:媽呀好醜!


《上海堡壘》被全網轟炸,這樣真的好嗎?


知名連鎖店生魚片出現蛋白質增量版?網友大驚:以後吃東西要先檢查了


台新銀行app轉帳,錢入帳卻又被銀行擅自轉走?!銀行:「戶名疑似有問題但因時間太晚,所以就先把錢收回」


除了《寄生蟲》,他還拍了7部關於人性的電影


《哪吒》破37億海報,哪吒要吃烤魚,影迷:龍宮找敖丙,管夠


《小偷家族》#如果家人可以選擇你選擇富裕還是將就於現在的普通


本土劇都演壞人!江國賓「月拿30萬給家人」18年不敢請假 出道20年仍「租房過活」:我承諾要養他們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