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是由枝裕和執導的日本電影,該片獲得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由日本演員中川雅也、安藤櫻、松岡茉優等出演,於2018年6月8日在日本上映、8月3日在中國公映。該片講述柴田家靠偷竊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
電影主要體現人文關懷,故事中有很多做\"壞事\"的地方,導演利用這樣的\"壞事\"故事,會受批評指著或者入獄的提醒。影片中主角們生活的處境,和現實的不人道,潛移默化的發生劇烈的衝突。觀影者的人道主義人文關懷,對這個不人道的社會產生厭惡,而同情主角們。像影片中奶奶說的,是我選擇了你呀。生於何種時代何種家庭,我們不能選擇,我不想要再過那樣的生活,所以我選擇了你作為我的——孫女,奶奶,媽媽,爸爸,兒子,女兒,姐姐,哥哥,妹妹,來開始我的新生活,獲取我需要的情感關懷。其實他們誰也沒有錯,只是生活讓他們不得已。我們以上帝視角看待,為了活犯了法律的錯,同情和懲罰在影片里是並重的。
《小偷家族》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幾個人具有家人情感的故事,導演用很多鏡頭拍攝把主角們在畫面中重疊在一起,給觀眾以影像上他們非常親密的暗示。主題人情和利益的複雜性而更加深化。他們同時因為利益和感情聚集,彼此的關係也同時因為利益和感情維繫,這其實正是日常生活中許多關係的真實形態。
發生這樣的故事,都是生活不易。但是,這不是一個可以做壞事的藉口。我們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事情,所以覺得要寬容。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其他人為什麼要去背負他們的苦難呢?損失一些日常用品,或者食物等等,看似小,但平白無故的損失,也是損失啊。像那些魚竿,被偷了,職員會不會因為看管不力被辭退,或者一些店員甚至要賠償損失?這些人為什麼要因為他們的苦難,而去承受這些若是和過錯呢?
人生,很多時候,過得好與不好,一半是沒得選(出生與環境),一半是有得選的,只是很多人不會選,或者選擇錯,或者放棄了的。就像很多人抱怨生活不順,但該學習的時候,不努力學習,只是很多人顧著玩不學習,然後沒學歷沒技術,只能做些沒保障的辛苦工。很多人在該工作的時候,不努力工作,該增長自己能力的時候,還是顧著玩樂(就像很多人每天願意花幾個小時刷手機,也不願意花十分鐘去學個英語),英語學得好,是不是能多個選擇?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但很多人也只會口頭上抱怨生活艱難,繼續得過且過。人生本就該如此,一件事,當你做了,好處享了,同樣也要承受其所帶來的後果。
你是怎麼看待法律的,這樣一個冰冷冷的東西。很多人說法律至上,我只想說,你有這樣一個觀念很好,但這個世界真的很大。不是每一個人每一次犯法都喪盡天良,有些城管趕跑的小商販,拉黑出租的司機諸如此類,他們身上壓的叫生活的重擔,有些不讓做的事,他們不做,會死。人活著是很複雜的,有的人真的不得不為生活低頭,不是所有人都能活的正正噹噹。我並沒有偏護他們觸犯法律,因為法不容情,被抓到了這些人肯定會受到制裁,只是出於人文關懷的同情他們的境遇。此刻,世界的很多地方,這樣的生活正在發生在很多人頭上,而你我,真的無能無力。
「我很喜歡法律。我認為法律是人類發明過的最好的東西。你知道什麼是人嗎?在我眼裡,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就是它有你想像不到的好,更有你想像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所以說,法律特別可愛。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兒,就限制你不能惡到沒邊兒。它清楚每個人心裡都有那麼點髒事兒,想想可以,但做出來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種強制性的修養。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實實的告訴你,至少應該是什麼樣兒。又講人情,又殘酷無情。」
有些人就是對別人特別嚴格,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所以別人做錯一點都是不可寬恕的。然而諷刺的是,電影中勝太從偷竊中萌生出了罪惡感,而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卻是那個對他偷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雜貨店老闆。有些奇蹟,是只有這些寬容溫柔的人才能創造出來的。有悔過之心的罪犯,通過贖罪可以被原諒。而有些罪犯沒有罪惡感,這樣的才應該被嚴苛對待。如果只要做錯事就不能回頭,社會環境不能再容納,那隻會逼出更多冷血的犯罪者,你以為坐牢贖罪是幹什麼用的?只要犯罪就槍斃不就得了?
一個除了愛一無所有的家庭幸福還是一個除了錢一無所有的家幸福
我全沒有,普普通通就好了。我們每個人都過著普通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壞的一面,但我們就能否認我們的家庭沒有愛也沒有錢嗎?我很愛我的父母,我也相信他們愛我,我們家也過著還不錯的生活,沒到吃不上飯地步,這樣其實也挺好的。
人都是有慾望的,而慾望也是無止境的,在人海中的你和我,都有不為人知的光與暗,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能我們自己來嘗,畢竟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人生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留下你的評論加關注我,喜歡加收藏,我會每天更新更多精彩內容後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