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父母,幾乎前所未有地關注自己的孩子。
願意為了孩子的成長,花費大量精力、金錢,盡力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
但這也同時給父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我的孩子和別人相比,怎麼樣?
我的孩子夠聰明嗎?
我的孩子有天賦嗎?
沒人教他用電腦,但他看一遍就會開機關機了;
看一遍廣告,他就會背了;
他走路比別的孩子都早;
這些算是「超常兒童」的表現嗎?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
通常情況下,我們感性上覺得一個孩子是「天才」,一大特徵就是這個孩子非常非常聰明!
那麼,天才的智商有多高?
100個人里,只有2個人能夠在智力測驗中得分超過130,這些人通常被稱為「超常者」。
可是,超常兒童並不單指「腦力」方面出眾的孩子,而是指在智力還有創造力和特殊領域,比同年齡的兒童具有高度發展和卓越表現的兒童。
所謂的「特殊領域」是指什麼呢?
特殊領域,包括數學、寫作、音樂、美術、運動、甚至組織、領導才能等等,而這些才能,恰恰很容易被我們成年人忽視。
比如;
在某所小學,一個孩子的閱讀水平落後別的孩子兩個年級,但是他可以熟練使用計算機,甚至能給老師講解計算機編程的問題;
有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非常差,但卻能熟練地演奏優美的鋼琴曲;
所以,如果孩子的特別才能恰恰是學校比較重視的閱讀、數學,那通常都很容易被家長發現,並引起重視;
但如果孩子的特別才能是組織能力、美術能力、運動能力,在很多情況下就可能被忽視。
一個著名的例子:
曾經有個小朋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非常多,經常無緣無故地騷擾身邊的同學。老師勸導多次沒有效果,只得「請家長」,讓他的媽媽來談話,請他媽媽好好管教兒子。
他媽媽沒辦法,帶他去檢查了一下,確診他有多動症。
孩子12歲那年,他遇到了一位游泳教練,教練興奮地對他媽媽說:「這小子的身材條件太適合游泳了,你放心,他參加2000年奧運會沒有問題。」
這孩子就是著名的飛魚——菲爾普斯。
也是因為如此,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所需要的傑出表現和卓越成就是什麼樣的?……在中國被視為天賦的,在芝加哥可能被認為毫無價值,甚至是包袱。反過來也如此。」
所以,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著名的:
一些人可能在傳統的智商測驗中得分低,但實際的智力水平並不低。所以為了更好的預測現實生活中的成功,我們需要新的、涵蓋面更廣的智力定義。
「多元智力」認為,智力實際上可以分為八種用于思考的不同的心智「語言」,這八種智力也對應各自適宜的職業:
1.語言優勢:作家、律師、喜劇演員
2.邏輯和數學優勢:科學家、會計、電腦程式員
3.視覺和空間思維優勢:工程師、發明家、藝術家
4.音樂方面的智力優勢:作曲家、音樂家、音樂評論家
5.身體一運動技能優勢:舞蹈家、運動員、外科醫生
6.個體內部管理及關於自我的知識等方面的智力優勢:詩人、演員、牧師
7.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及在社會能力方面的智力優勢:心理學家、教師、政家
8.理解自然環境的技能優勢:生物學家、醫藥人員、農業人員。
除此之外,後來加德納還研究出第九種智力:存在智力。
具有存在智力的人善於思考生活的意義、愛、死亡、人類的處境等終極關懷。像是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偉大的思想家,就有高水平的存在智力。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我們孩子的非凡表現,也是非常多樣化的。
爸爸媽媽如果希望發現自己孩子的「天賦」,就不能狹隘地只把目光放在識字、背書、算算數這幾個方面。
智力超常可能表現為高智商,也可能表現為某種特殊的天賦或者能力傾向。
爸爸媽媽可以關注孩子是否有下述特徵:
具有尋求大孩子或成人認同的傾向。早期表現出對解釋和問題解決的強烈愛好。早在2-3歲時就能用完整的句子說話。具有非凡記憶力。在藝術、音樂或數字技能方面有早慧天賦。通常在3歲之前就對書籍有極大興趣並能夠閱讀。表現出對他人的善意、諒解與合作的態度。
(Alvino et al.,1996)
你看,這個列表就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學業」智力,有天賦的孩子,並不僅僅擁有高智商。
事實上,每20個孩子就有19個就有某種特殊的天賦。這些天賦可能是腦力,可能是藝術、技術、音樂、運動,或是其它方面。
如果我們只關注高智商,就很容易忽視那些有其它特殊才能的兒童潛能的充分開發。
年幼的孩子,通常不太適應那種非常有條理、有規律、以學術為中心的學習生活。
所以跟隨孩子的步伐,觀察孩子真正的興趣,通過日常互動和遊戲的方式來引導,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特的優勢和能力。
具體來說,有下面這些指導建議:
一、跟隨孩子的步伐
看看是什麼讓孩子最喜歡,最興奮,為孩子的發現感到高興,幫孩子尋找建立和擴展孩子興趣的方法。
舉個例子:冬天,孩子對路面結的冰很有興趣。
在保證孩子的安全情況下,完全可以讓孩子踩一踩、摸一摸。
甚至回家後,還可以讓孩子用冰箱「自製冰塊」,把冰塊放在一盆水裡,看看融化的過程……
這些經歷,都建立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學習和認識事物的規律,也點燃孩子探索世界的信心和好奇心。
作為成人,我們這個時候甚至不應該去考慮這個「興趣」到底有沒有用。一旦這樣想了,我們很容易阻止孩子那些看似「沒用」的興趣。
可是,非凡是什麼呢?非凡的核心是非凡的創意。創造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理資源投入到那些高質量的主意或者想法上去。
如果孩子沒傷害自己、沒傷害他人、沒傷害環境,我們又怎麼能阻止孩子把他們的心理資源投入到他們的想法上去呢?
二、對孩子的想法表現出真誠的興趣。
希望孩子願意分享想法,那爸爸媽媽仔細聆聽、再提出一些問題,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如果爸媽們能夠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那麼孩子就會開始延伸思考,問出延伸問題。
但如果爸爸媽媽非常敷衍地回答孩子,孩子就會原地踏步,不斷重複原來的問題。這當然不利於拓展孩子的認知水平啦。
除了認真回答,爸爸媽媽還可以提問。
對小一點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問問:這是什麼?這是誰?這是哪裡?
當孩子大一點了,比如2歲半之後了,就可以問問「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樣「高難度」的問題了,也有助於孩子學會思考,並拓展自己的想法。
三、觀察隨著時間的流逝,事物會如何變化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經歷時間帶來的改變,比如:
和孩子一起做饅頭,一個小時後,麵糰變大了;
給家裡的小狗拍照,幾個月之後,小狗長大了。
給家裡的盆栽拍照,過了幾天,花盆裡開出一朵小花……
記錄一段時間內的相似和不同,也有心地和孩子分享這一點,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樂趣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