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教別人教育孩子容易自己教孩子難。正應了那句「站起來說話不腰疼」的老話。但今天我學到了一種方法,相信對大家都會有所啟發,並且能夠實施。
到現在還能記得小學一年級啟蒙時認得字:「人口手,上中下,山石田土,木禾米舟,馬牛羊毛皮」,現在回想一下,發現這些詞全部是名詞。也就是說我們接受的教育首先都是教會認識自然,認識一些具象的事物。而對一些如堅持、勇敢、樂觀、善良這樣一些比較抽象的形容詞、副詞,在我們的教育中較少或較晚提及。我們的家長也很難知道如何去教這些概念。很多的家長在一起,比的都是小孩能認多少字,識多少數,背多少古詩。
表面上看,學習是詞性上的側重不同,但實質反映的是認識層面的不同。學習了解這些名詞,其實都是對自然,對外界事物的了解。而對這些抽象形容詞、副詞的學習則更多是對自身的學習了解。其實,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對自然萬物的學習隨著閱歷增長會逐步提升,但對自身的了解,如果不從小,從早抓起,很可能一直就是個長不大的老小孩,一直無法正常適應這個社會。所以,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對自然和對自身認識的同步發展,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人類的認知也是在逐步發展。以前講究的是智商,看誰智商高就會有好的發展前途。後來人們發現,智商高並不一定發展好,發現原來情商更重要。實際上,你再觀察下,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並不一定成績好,成就大。因為他有能力,有方法,但他不一定全力拚搏。或者他順風順水的時候發展很好,但一碰到逆境,就難以自拔,就一厥不振。就象前不久讀到人民日報夜讀欄目推薦的一篇文章《最怕你碌碌無為,反而寬慰自己這就是想要的平凡生活》。這裡歸根結底是告訴我們,一個要取得成功,除了需要智商、情商高之外,還需要很高的「逆商」,即在逆境對自我的判斷和尋找重新開始的動力。有鑒於此,在我的QQ個性簽名上,我就套用了一句網絡流行語:所謂成功,並不是看你多聰明,也不是看你取得多大成就,而是看你如何微笑著渡過難關!
要學會微笑著渡過難關,這就回到我們的教育上來,就是需要我們從小加強對抽象形容詞、副詞的學習。而對這些詞語的學習當然不是死記硬背。大體可分四個步驟。一是建立概念。二是樹立榜樣。三是肯定行為。四是強化認識。比如,對「堅持」這樣一個概念。從小就要給孩子講,做事一定要堅持,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然後,自己要做出榜樣,比如,你每天堅持讀30分鐘書,或每天堅持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再告訴孩子這就叫堅持。再者,就是要找到合適的情景,讓孩子學會堅持。例如,教孩子寫作文,很多孩子會寫了差不多就會結尾,但你要鼓勵他,再寫充實一些,寫詳細一些,再堅持一下。對孩子堅持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最後,經過用心寫好的作文,一旦得到老師肯定,我們還要及時教育孩子,這就是堅持帶來的回報。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都要學會堅持。
用類似這樣的方法,反覆訓練,反覆強化孩子對「堅持」這類抽象概念的認識。這裡面當然會有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一旦孩子們學習理解了「堅持」「自信」「樂觀」這些概念,既懂得如何面對生活,更難得的是不自覺形成了很多優秀的品質,那遠遠超過能認識多少字了所帶來的成就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