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孤僻,沒有朋友?不懂有效溝通,孩子將面臨溝通難題

作者:CUP       2019-08-15 04:58:47


"

案例一:

楠楠是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每天在去幼兒園的路上都很不高興,到幼兒園後則顯得非常安靜,總是自己坐在角落裡,即使有遊戲活動也只是站在一旁觀看,從不參與。

雖然也能說出許多小朋友的名字,但從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玩。只有當別人主動接近她時,她才和會其他人互動。

原來她並不擅長和其他人交談,和別人的互動中經常只是用簡單的「是」和「不是」回答,也很少提問,交談經常無法繼續下去。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在社交中,這些孩子不喜歡說話,不喜歡和其他人溝通,喜歡一個人玩,一個人消磨時光。

案例二:

壯壯今年三年級了,剛開始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時候,都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但是卻很難和其他同學保持長久的友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最初和其他同學玩的時候,壯壯都很主動熱情,大家也很喜歡他友善的性格。但是由於壯壯在和別人玩的時候,他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一起玩,他會告訴其他人新的遊戲規則,而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也不徵詢其他人是否願意參與新規則的遊戲,當有同學提出抗議的時候,他也不聽別人的意見。

最後導致,其他人都不和他,他只能自己一個人玩。

在孩子交不到朋友的情況下,有些父母就擔心孩子有社交方面的障礙,替孩子擔心,怕交不到朋友,性格變得孤僻。其實孩子可能只是在溝通方面缺乏相應的練習和技巧,無法和他人進行有效溝通。

所以父母需要知道什麼是溝通?什麼是有效溝通?

什麼是溝通?

溝通(communication)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溝通的模式有語言溝通和肢體語言溝通。語言的溝通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圖片或者圖形。肢體語言包含得非常豐富,包括我們的動作、表情、眼神。語言更擅長溝通的是信息,肢體語言更善於溝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情感。

什麼是有效溝通?

所謂有效的溝通,是通過聽、說、讀、寫等載體,通過演講、會見、對話、討論、信件等方式將思維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以促使對方更好的接受。

達成有效溝通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首先,信息發送者清晰地表達信息的內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確切理解:其次,信息發送者重視信息接收者的反應並根據其反應及時修正信息的傳遞。免除不必要的誤解。兩者缺一不可。

以上兩個案例都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小朋友性格不一樣,但是都很難和其他夥伴產生有效溝通,以至於沒有交到朋友。其實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為什麼有的孩子無法做到有效溝通?

01 與孩子性格有關

有些孩子的因為家庭背景影響或者自身原因,而形成較為內向的性格,這部分孩子特點是喜歡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在社交活動中缺乏交流溝通,以至於做不到有效溝通。

李婷是個四年級的孩子,平常就不愛和其他同學打交道,不喜歡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她是校足球隊的守門員,對足球熱愛,雖然很少與其他人溝通交流,但是也不影響自己的成長。

02 與社交心裡障礙有關

社交心裡障礙是社交障礙中的一種,有這種傾向的孩子,無法做到有效溝通。

這些孩子在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還有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氣凌人,自以為是,常使交往對方感到難堪、緊張、窘迫,從而使交往變得困難。

幼兒園大班的果果對參與遊戲很渴望,但羞怯內向,雖然渴望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因為缺乏社交方面溝通的方法,比如果果不知道如何主動表達加入夥伴遊戲的意願,在遊戲中被分配了不喜歡的角色,也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加上對遊戲規則的設置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果果對於和其他小朋友玩,會表現出害怕和退縮的現象。

03 與父母的社交類型和個性有關

父母的社交類型和個性會對孩子的個性和溝通交流產生影響,不擅長溝通和社交的父母,孩子也可能同樣不擅長溝通。

比如宇宇的爸爸是個程式設計師,經常忙於工作,在公司也很少和其他人交流溝通。雖然編程技術很好,但不擅長溝通。只有別人找他的時候,才會有溝通和互動。宇宇也是和爸爸一個類型,喜歡一個人獨處,只有和朋友玩遊戲的時候才少許的溝通。爸爸覺得宇宇很想自己,覺得不擅長溝通也沒有什麼大不了,所以並不擔心孩子將來面臨的社交問題。

這些練習可以提高孩子談話溝通能力

要想做到有效溝通,有許多方法,以下這些練習可以有效提高談話溝通能力,家長可以配合孩子練習。

01.練習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是談話溝通和讀懂社交信號的前提和成功交流的第一步,只有看著別人的眼睛,才能很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和體驗,能更好明白別人給的暗示。如果一個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看著別人的眼睛,很容易被認為是一個沒有魅力、不合群、沒有趣味的人。

在生活中你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確認孩子也看著你;在孩子有眼神交流的時候,要及時稱讚;吃飯的時候通過遊戲,看誰可以認真聽其他人講話;找一個詞,比如「眼睛」、「你看」來作為提醒孩子的語言。

02.練習主動傾聽

主動傾聽對有效溝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讓說話的人感受到有人在聽他說話,有人感興趣他的話題,可以讓談話繼續下去。

比如溝通的時候,看著對方,臉上露出愉悅的表情;手和身體要保持靜止;中途不打斷別人的講話,讓別人把話說完;還可以通過「嗯」、「對」「原來如此」等詞表示對別人說的事情感興趣;溝通中間當然可以提問,或者說些和主題相關的話。

03.練習語調,使之清晰愉悅

在確認孩子聽力方面沒有生理上的問題情況下,如果有的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聲音又大又粗啞,那麼就需要幫助他調整說話的語調,讓人聽起來清晰而且喜歡聽你講話的聲音。

我們可以給孩子錄音或拍視頻,讓他自己看看聽聽自己的聲音,這樣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在室內或者晚上的時候,適時提醒孩子保持低聲說話;做到保持低聲,就獎勵孩子。

04.練習在適當的距離進行溝通

溝通的時候,太靠近會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溝通的時候保持適當的距離,是尊重別人的一種行為。

提醒孩子不和陌生人和其他夥伴太親近:教孩子分辨恰當的身體接觸是什麼樣的,不恰當是身體接觸是什麼樣的。

05.練習「角色扮演」,主動表達感受

和孩子通過「角色扮演」來練習談話,通過扮演其他人的角色,看看孩子能讓談話持續多久時間。

當扮演自己的角色時,讓主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情,其他人也就容易訴說自己的心情、感受和看法。

總結:有效溝通是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者的第一步,孩子在生活中可以多練習上面一些技巧,對於社交商的培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END---

在生活中,你們家的孩子是否也有這樣溝通方面的難題,可以留言,一起交流。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紙尿褲尺碼的重疊區,隨便哪個都可以嗎?當然不


小升初的孩子暑期如何規劃?很多家長都沒做好這幾點


「我不討厭學習,我討厭你」:厭學的孩子,大多是因為沒有被「好好對待」| 薦讀


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家庭教育問題,家長值得反思


人到中年,遭到對方的背叛,最明智的處理方式只有這一種


公婆無節制給孩子吃零食導致孩子生病 我阻止得來的結婚卻是離婚


媽替姐管我借了五萬,一年後不還錢還管我要撫養費


主動「分房睡」的女人,晚年是否淒涼?三個60後女人說了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