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母女爭吵引深思:傷害孩子最深的,往往是這三類父母…

作者:CUP       2019-08-15 04:58:17


"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澤木

1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裡面有一段劇情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在電影院內,宋倩不顧場合的和孩子爭吵起來。

「一個電影看兩遍,閒的呀,有意義嗎?」

宋倩絲毫不想接受孩子的想法,一個勁的反駁著。

「這怎麼沒意義了,讓你高興不是意義嗎?」

「我是要你高興。」

喬英子聽到這帶著哭腔說:

「那我也是為了你高興呀。」

宋倩卻絲毫不領孩子的情意,對著孩子吼上一句:

「我不用。」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網友直呼,看到這一幕簡直太真實了。很多父母明知道孩子是為了自己好,卻總是不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明明可以好好溝通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卻一定要用爭吵來替代。

最後,喬英子獨自一人站在原地,嘴裡說著:

「想讓你高興怎麼這麼難。」

她只是想讓自己的媽媽高興起來。卻都不能被媽媽所接受。這種強烈的失落感,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只能說是難以承受的。

(圖片來自網絡)

親子關係之間的隔閡絕不是一日能造成的,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能接受多少程度的愛與尊重。

武志紅曾說過: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很多時候,給孩子帶來傷害最深的,往往是最親近的人。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影響,遠比他們想像中的大。

2

嫌棄孩子的父母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了一個女孩的悲慘命運。松子有一個妹妹,常年臥病在床,以至於全家人的精力都用在妹妹身上。父親的眼裡也只會關心著妹妹,哪怕松子拼盡全力的討好父親,也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在家裡,松子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得不到家庭的關懷,不能體驗到父母的愛,松子一生的不幸早就在幼年時便埋下了種子。

松子最終無法忍受家庭的冷漠,選擇獨自一人離開了那個感受不到溫暖的家。可離開後,松子的生活並沒有得到好轉,情感路上的一路坎坷,卑微的討好著所有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

這份性格早就在她的幼年時便以形成,逃出了家,卻逃不過原生家庭的影響。

松子的一生都好像未曾幸運過,在人群里顛沛流離,拚命尋找著歸屬感。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暖的人,自然也難以分辨什麼是真正的愛和善良。松子的卑微用病急亂投醫來形容也不為過,她的一生都在希望自己能夠被認可。

眼裡沒有孩子的父母,也不會關心孩子的感受,孩子一次次的渴求都被無情的忽略。當父母開始嫌棄自己的孩子,不再表達愛意,父母與子女之間便是有了一面透明的高牆,彼此不再有情感的聯繫,最終也會走向分離。

嫌棄孩子的父母,會用各種方式來否定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心理上的陰影,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3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難以磨滅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經常無意的宣洩自己的情緒,這種行為會慢慢的剝奪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朋友小周的父母就是這種類型的父母,小周說自己小時候,在家裡說話做事都要十分謹慎。因為有時候稍不留意,媽媽就會河東獅吼。

(圖片來自網絡)

小周告訴我,自己在小時候有一次考試考的很好,回家後馬上和媽媽報喜,想讓媽媽也高興一會。但沒想到,媽媽並沒有誇獎她,而是苦著一張臉說考那麼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幫我多做點事。

原本應是一場高高興興的對話,最後卻是媽媽冷冰冰的抱怨。小周說從自己記事起,家裡總會有各種爭吵,有時候爸媽還會當著自己面吵架。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對她的性格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長大後小周的性格里多了一份自卑和敏感。

大人的負面情緒對於孩子來說,往往是百害而無一益,孩子時常被動的接受這份影響。

日本腦科學家友田明美曾說過,長時間呵斥和夫妻間的激烈爭吵等行為都會傷害孩子的大腦,使孩子出現溝通障礙等多種問題。

父母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便會一直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環境里成長。情緒化的父母,也會逐漸讓孩子的情緒變得不穩定,對孩子來說,這將是一份難以承受的痛苦。

4

「綁架」孩子的父母

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控制著孩子。在他們眼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也必須要滿足自己的期待,這樣才算是不辜負自己的付出。

在台灣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媽媽的綁架最終讓孩子走向了悲劇。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

在媽媽眼裡,自己為孩子犧牲了太多,孩子的一切都要滿足她預想的那樣進行。

如果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好,媽媽說絕不會忍受的。

「失誤粗心都是藉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媽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的失敗,這種「恥辱」對她來說是非常丟人的。

孩子的成績達到了第一名,但是這也不能讓媽媽滿意。媽媽認為如果不是自己盯著孩子,她又怎麼可能只靠自己就拿第一。

「你這些計程車費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念書,不然就不孝啊。」

媽媽的每一句話,都在暗示著孩子,我為你犧牲了多少,你要怎麼做才能對得起我的付出。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壓抑最終讓女兒脆弱不堪,她不想在再面對這樣的母親,最終選擇了在深夜跳樓自殺。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段話:

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前者是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做到家長期待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準之後才可以得到;後者則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孩子做了什麼毫無關聯,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無論什麼,都毫無保留的給予他們愛。

父母用有條件的愛來綁架孩子,從一開始便是錯的,到最後孩子也會逐漸開始不再需要這種附有條件的愛。

愛孩子,應是出於本能,而非帶有太多的條件和限制。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世界裡最重要的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

日劇《母親》里有這樣一句台詞: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償的。

這句話,我覺得應該反過來,小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無償的。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父母的呵護,不論是以怎樣的目的和理由,都不能成為傷害孩子的藉口。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需求,看見他們內心的渴望。

父母之愛,應是孩子人生里最寶貴的財富,任何形式的傷害和痛苦,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會是一種遺憾。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30天超詳細月子餐食譜,太全了,果斷收藏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顯得更聰明?大腦研究專家:這個時間段是關鍵


孕媽收好這份坐月子「日程表」,每天照著做!不落月子病


男子當上門女婿,母親生病他偷偷取三萬,剛下樓發現妻子等著他


窮小子被罵一輩子打光棍,出來打工不到一年,白富美非要嫁給他


離婚後,兒子偷偷拿父親手機給媽媽發信息,看到回復父親紅了眼


准婆婆說了,肚子都大了還要什麼彩禮?悄悄領個證就得了!


小三懷孕拿著孕檢單子上門叫囂,婆婆看都沒看就給她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