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顯得更聰明?大腦研究專家:這個時間段是關鍵

作者:CUP       2019-08-15 04:58:17


"

小姨家的茜茜出月子了,定在老家舉辦滿月酒。雖然是周一,親戚朋友的都儘量請假回老家參加。小傢伙生的粉雕玉琢,可能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人,短暫的清醒時間裡總是不停地轉動眼珠看大家。

小姨帶著寵溺的眼神看著孩子,用那種聽起來好像略帶責備實際上歡喜無比的語氣對我們說:「這小傢伙除了吃就是睡,剩下的時間都是在哭,尤其是晚上,太折騰人了。」

前幾天就聽說,這個孩子也是一個「睡渣」,晚上總是不停醒來吃奶。好在已經和茜茜溝通過,她正在慢慢幫助孩子調整,相信很快就會有收穫的。(我在另一篇文章《家有「睡渣」娃會多痛苦?新生兒睡眠不好,最大責任基本都在媽媽》中詳細敘述過這個問題。)

不過,新生兒真的除了吃喝睡,就沒事可乾了嗎?

當然不是。嬰兒可不是閒人,他們並不只是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總是不停的吃、睡和哭鬧,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其實都花費在大量自發的或是因外界刺激反應產生的行為上。

這些行為有很多是較原始的,如呼吸、吮吸、眨眼和大小便等反應,這些行為能夠保證嬰兒在某些方面能獨立生存;但其他的一些反應,如握拳頭、扭頭等,則發展出更加複雜的功能,目的就是進行自我刺激,促進大腦、身體的發育。

1、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顯得比以前的孩子聰明?

我們現在總能聽到這樣一種聲音:「現在的孩子真是太聰明了,小小年紀就知道這知道那。」確實,仔細觀察,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現在的孩子智商普遍比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就跟我們小時候物質條件極度匱乏有一定關係。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嬰兒生長發育會滯後,因為大腦成熟本身不是行為變化的充分條件;如果各種機能缺乏鍛鍊的機會,嬰兒的神經發育會遲緩。

嬰兒的行為能力,取決於大腦的發展。當然,大腦的發展又會反過來刺激嬰兒行為能力的提高。這是一個相互刺激和促進的過程:一方面大腦在胚胎期和嬰兒期的發展有一定的速度,從而使嬰兒顯示出逐漸增多的行為能力;另一方面,這些行為產生的反饋刺激也在推進大腦發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如果嬰兒能夠獲得足夠的營養,能夠得到多方面的刺激,那麼他的智商發育就會更加全面。現在的孩子,基本都能得到足夠的營養,家長也比較重視早教,孩子自然大腦發育較快。

我記得曾在悟空回答上看到一個問題,說五六十年代的家長白天上班,不得不把孩子扔家裡,或者固定在床上,或者栓桌子邊等等,然後中午再回家喂奶,下午又繼續。這樣的孩子,早期得到的刺激肯定比現在一出生就能看到五顏六色的音樂玩具的孩子要少得多。

當然,智商在一個人的人生中起到的作用並不是絕對的,還有很多因素,如情商、財商、運氣、環境等等因素一起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

2、人類早期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

既然嬰兒的大腦發育和行為能力是通過外在刺激和自我刺激共同完成的,那麼是否意味著家長如果給嬰兒足夠的大腦刺激,就能讓孩子更加聰明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早期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來自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H·魯道夫·謝弗的《兒童心理學》一書。

(1)早在胚胎期,大腦的發育程度就已經超過了身體的其他部分。例如,在胎齡4-6個月之間,大腦的重量增加4倍。所以,新生兒的頭與身體其他部分相比大得不合比例(如下圖所示)。

胚胎大腦重量和體積的增加反映了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增加。據估計,每天新增大約25萬個神經元,最終總數將達到數千億個。

(2)腦細胞會在出生後的數年內繼續快速增長(如下圖,大腦的、生殖器和身體的相關生長率)。新生兒的腦重量約為成人腦重量的25%,但在3個月內就會達到40%。新生兒的大腦每天以平均1%的速度在增長,到了接近90天的這段時間裡速度放緩,以每天以0.4%的速度增長。6個月的嬰兒的腦重量已經達到它成熟時重量的50%,而兒童體重直到10歲才能達到成人的一半。

(3)神經元的數量在出生後不再增加。出生後大腦的重量和體積的增長完全取決於突觸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的多少。到2歲時,任何一個神經元可能與多達1萬個其他細胞建立不同的聯繫,從而創造了一個反映齣兒童越來越複雜的腦力活動的高度複雜的網絡。

但是,突觸的數量並不是簡單地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大約2歲時,在一個仿佛「修剪」一樣的過程中,那些個體所不用的突觸會被去除掉,從而對腦中的路徑進行重新組織以適應兒童的生活模式。

(4)大腦各部分的發展不是均衡的,而是從低到高進行的。首先發展的是皮下組織——我們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擁有的「古老」結構,最後發展的腦皮層——控制較高級的心理功能的部分,並在兒童期繼續發育。

即便是腦皮層內部的發育也不是均衡的。例如,和視覺相關的枕葉的發育比與注意力和計劃相關的前額葉要早得多。

又如,大腦中控制運動的區域——小腦的增長速度最快,90天內出現翻倍的增長。而大腦中用於學習和記憶的重要區域——海馬體的增長速度最慢。科學家認為,嬰兒大腦的這些變化跟它們所對應技能是密切相關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嬰兒在頭幾個月動作技能比讀書認字的技能發展更快。

由此可見,孩子大腦發育的基本情況,也暗示家長應該在孩子剛出生後到2歲之間,給孩子足夠的外部刺激,以避免突觸修剪的不合理。

3、大腦具有可塑性

嬰兒大腦結構的發育帶來的自然是功能的提高。要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區分新生兒腦內的兩個神經系統。

第一神經系統叫「經驗——預期系統」,指那些出生時就已經建立、管理人類所共有的經驗和行為的神經迴路。比如,吮吸、呼吸、體溫控制等這類關係著生存的功能。嬰兒必須具備這些能力才能生存下來,這些能力也是提前「預裝」好的,屬於人類共有的基因程序,並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使命。

第二神經系統叫「經驗——依賴系統」,指那些出生時沒有專門功能的神經迴路。它們做什麼完全取決於嬰兒所接收的感知輸入,而對特定神經聯繫的反覆體驗又會加強這個神經迴路。這是嬰兒學習和經驗的結果。

第一個神經系統必須提前到位,否則孩子無法生存;但第二個神經系統則會在一生中不斷發展。只要個體間存在不同的經驗,第二神經系統就會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大腦的發展在某些方面是由基因決定的,但另一些則因個體經歷的不同而不同。學習和經歷的確會在第二神經系統中發揮作用,但因為有第一神經系統的準備工作,一些感知或動作的學習會變得很容易。

在第二神經系統中,細胞組合的設定是一個緩慢的、需要與相關視覺聽覺刺激反覆接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可塑的。

科學家們用貓和鼠做實驗證明,如果出生後把他們立即放入一個極單調的環境中,它們的大腦皮層就會萎縮,腦重量減輕,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明顯減少。那些被嚴重忽視的孩子,其腦部掃描圖中負責情感依附的大腦區域根本沒有得到適當的發育。

從上面的理論知識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在嬰兒大腦可塑性上,家長應該做些什麼了。對於那些「天生」的功能,大可不必太擔憂;對於那些需要「後天」刺激的功能,可下工夫幫助孩子刺激刺激。

4、從出生到2歲的大腦快速發育時間

我們知道,嬰兒出生後大腦的重量和體積的增長完全取決於突觸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的多少。到2歲時,任何一個神經元可能與多達1萬個其他細胞建立不同的聯繫。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這位媽媽定的15條手機使用家規,值得所有家長老師借鑑!


孕媽做B超時,胎兒這些暗語你不懂,其實醫生是在間接告訴你


姑娘偷偷舉行婚禮,婚禮上一輛豪車出現,打開車門後,她紅了眼


後媽提不上氣叫繼子回家,繼子匆忙回家推開門,看到後媽中氣十足


前妻上門給母親賀壽,飯桌上母親一直踢我,抬頭一看我流淚


弟弟結婚姐姐給5萬,姐姐生孩子,母親給個小紅包,拆開後紅了眼


爸媽幫我借錢買房,每月房貸和借款我自己還,房子卻要留給我弟


二婚男,你30萬全留給你兒子,憑啥我父母全款買的房卻要加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