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定的15條手機使用家規,值得所有家長老師借鑑!

作者:CUP       2019-08-15 04:58:16


"

1

有人說,在現代家庭里,主角有三個:家長、孩子、還有手機。

大家有沒發現,自從有了手機之後,原本朝氣滿滿的少年,竟一言不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刷手機。

其實也不能全怪孩子,成人尚且對手機沒有抵抗力,更何況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有些孩子沉迷於手機,源頭還在父母那裡。許多家長現在回到家,在孩子面前不停地玩手機,無形之中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還有一方面原因,許多家長用手機來取悅孩子,孩子皮鬧了,就扔給他一部手機,瞬間世界安靜了。

時間久了,孩子沉迷於其中,為玩手機遊戲說謊欺騙父母老師的大有人在,這時候父母也才開始意識到手機的危害。

很多父母為此使出渾身解數,甚至是沒收手機,都沒多大作用。孩子沉迷於手機,成為了眾多家長的一大難題。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位媽媽解決手機難題的心得。

這位母親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5條使用手機的規定,值得所有家長思考!

這15條家規,不僅僅適用於孩子使用手機,其中反映出來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們學習。

2

親愛的兒子:

你是一個優秀、有責任心的13歲男孩,理應得到這份禮物。不過在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你還得遵守一些規章制度。

請把下面的使用合約從頭至尾讀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益的年輕人,從而能夠適應新技術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沒能遵守下列約定,我將終止你對這部手機的所有權。

第一條:這是我的手機,我花錢買的。但我願意借給你使用,你是不是應該對我心懷感激?

解讀:這是財產權問題。

在西方國家,父母的財產是父母的,和孩子無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父母給孩子買東西,所有權仍然屬於父母,孩子應該感恩。

傳統的家庭觀認為:父母、子女是一體的。久而久之,中國子女就會有這樣一個思維定性:父母的財產都是我的。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把父母的財產理所當然的視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說這是父母自己說的,還有人說不給我的話我是不會養他們的之類。

所以長久以來,我們的孩子,認為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理所應當,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第二條:我要知道手機密碼。

解讀:這是知情權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類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別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響。

父母可以不查看孩子的手機,但不意味著孩子就可以肆意妄為,自由也是在遵守相應規則下的自由。

第三條:如果電話響了,就接。它只是一個電話,學會用正確的態度講電話。如果螢幕上顯示「媽媽」和「爸爸」的來電,永遠不能忽視不接,並且要記得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

解讀:這是禮貌與安全問題。

手機不僅是一個通訊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禮儀。別人打電話一定要接(即使當時有事沒法接,事後也要給對方回電話),這是一種素養。

對於父母的電話,孩子們更不能不接。有時候父母擔心孩子在外的安全,會打電話詢問,此時孩子不能故意不接電話。

第四條:每天晚上7:30(周末9:00)準時把手機交給父母。它會在晚上被關閉,並在早上7:30再次開啟。仔細聆聽並尊重其他家庭,因為我們也希望能得到同樣的尊重。

解讀:要尊重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別人的休息時間,儘量不打擾對方,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

第五條:手機不能帶去學校。和你那些手機簡訊里的朋友好好當面交談吧。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校早放,郊遊和課外活動的情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解讀:不能讓手機影響學習。

小孩子自制力較差,大多數孩子拿到手機就屬於完全淪陷型。

對手機中的各種各樣信息又都缺乏準確的甄別能力,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的發展!

而且在學校有同學,和同學們在一起玩耍總比一個人抱著手機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學商量,與其發信息還不如當面交流,語言比文字的溝通效果更好。

第六條:如果它落入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你將負責更換或修理。請通過修剪草坪,幫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錢來解決維修費用。手機總會有要修理的一天,你應該有所準備。

解讀:這涉及到責任意識、勞動獲取報酬的問題。

我們從小就知道損壞公物要賠償,其實,損壞家裡的東西也要賠償。孩子造成了財務損失,要通過自己勞動掙錢補償。

比如里根總統小時候由於違規燃放炮竹被警察罰款,就是父母借給了他罰金,11歲的他打了半年工才還清了父親的錢。

第七條:不要使用手機來欺騙或愚弄別人。不涉及傷害他人交談。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輕易的掏心掏肺。

解讀:做人要誠實善良。

如果孩子從小就喜歡給別人發這樣的信息,時間長了,對孩子人格養成都會有影響。

第八條:如果你不願意當面說的話,同樣不要通過短消息、電子郵件或者打電話說。

解讀:直接溝通是最好的解決問題方式,要勇敢面對,不要迴避。

小編個人也認為,能當面溝通最好當面溝通,畢竟有時候文字不能正確反映當事人的情緒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誤會。

而且直接溝通有利於培養孩子敢於直面問題的意識。

第九條:在公眾場合:關機,至少靜音。特別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與人講話時。你是不是一個粗魯的人,不能讓手機改變這一點。

解讀:這是公眾場合的禮儀問題。

在公眾場所不能影響別人,這是基本的禮儀和修養,手機的使用只是一個側面。

想想,當你想安安靜靜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時候,當你在圖書館正在思考一道問題剛剛找到頭緒的時候,如果別人的手機鈴聲旁若無人地響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樣呢?

在需要的時候,把手機調成靜音吧。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際關係的一大步。

第十條:不要發送或接收你的私處或其他任何人的隱私部位的照片。別笑,儘管你覺得自己夠聰明,但總有一天,你會受到誘惑。這是危險的,可能會毀了你十幾歲、大學和成年以後的生活。無邊無際的網絡空間比你更強大。所以,覆水難收,包括一個壞名聲。

解讀:告訴孩子黃毒的危害。

第十一條:不要拍攝數不勝數的照片和錄像,你沒有必要用手機記錄一切。全身心的去感受生活,這些影像將被儲存在你永恆的記憶里。

解讀:不要成為手機的奴隸。

我們總以為拍下來的風景就是擁有,總以為收藏了文章就等於自己閱讀,其實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隨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第十二條:偶爾把手機留在家裡,然後放心的出門去。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的延伸,沒有手機你也會過的很好。

解讀:不要被手機綁架。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倘若出門遺忘手機,會感覺到嚴重的「不安全感」。

現在流行一句話「出門什麼都可以忘記帶,但是千萬不能不帶手機。」很多人出門發現沒帶手機就會焦慮,甚至沒法好好工作等等。

最近,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學者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和iPhone分離,將帶來嚴重的精神焦慮,影響心跳等生理指標,並影響自己的認知能力。

什麼時候開始,手機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孕媽收好這份坐月子「日程表」,每天照著做!不落月子病


男子當上門女婿,母親生病他偷偷取三萬,剛下樓發現妻子等著他


窮小子被罵一輩子打光棍,出來打工不到一年,白富美非要嫁給他


離婚後,兒子偷偷拿父親手機給媽媽發信息,看到回復父親紅了眼


准婆婆說了,肚子都大了還要什麼彩禮?悄悄領個證就得了!


小三懷孕拿著孕檢單子上門叫囂,婆婆看都沒看就給她撕了!


我帶兩千塊禮物見公婆,婆婆塞大紅包,打開知道真相,我怒提分手


女婿從不陪女兒回娘家,心疼女兒上門責罵,外孫說句話我打女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