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是每個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受罪的事,不論是剖腹產還是順產,對女性的身體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傷害,所以中國女性在生產完後都會有一個恢復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月子\",也有老話說,如果月子坐的好,女人就相當於重生。
所以今天就為寶媽們分享一個產後恢復護理要點,希望對各位媽媽們有幫助不過個人體質有不同,僅供參考的喲,新手媽媽們結合實際靈活變通。
產褥期(傳統的「坐月子」只是產褥期的前30天)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一段時間,需6~8周,也就是42~56天。在這段時間內,產婦應該以休息為主,尤其是產後15天內應以臥床休息為主,調養好身體,促進全身器官各系統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儘快恢復。
沒有食慾也要吃飯,身體很疲憊,要有充分的營養和睡眠。
體力下降,很容易發冷,應提高室內溫度,蓋上被子靜養。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可大補;
為了讓膀胱恢復正常,分娩後6小時內要排出小便。
用熱水浸濕毛巾,每隔2小時清潔惡露。
產後2-3小時內給孩子喂奶。
即使有產後痛,為了便於子宮收縮,回病房後24小時內要開始走動。
疼痛比第1天要輕,但還是有殘留陣痛。避免過度活動。
要喂孩子初乳:出現初乳就要喂給孩子吃,要經常按摩乳房緩解淤血才能預防疼痛。
如果病房內的室內溫度無法隨意調節,最好避免洗澡。
定期排小便才能儘快將廢物排出,3-4小時一次,並注意防止尿道感染。
產婦可以親自處理惡露。
做-些簡單的產褥期體操,舒緩肌肉,有助於惡露排出。
即使沒有胃口, 最好也保持1天3頓的定時營養餐。
剖腹產的產婦大概在此時排氣,排氣後開始喝稀粥
奶水通暢後,乳房會疼痛,不要放棄哺乳,要堅持用溫熱毛巾按摩乳房,緩解淤血。
自然分娩的產婦此時可以出院了,在家要堅持清理惡露。簡單洗澡後繼續休息。
即使奶水不多, 1天也要喂8次以上,才能預防乳房疼痛。子宮收縮也會變快。
用熱毛巾,隨時擦拭身體,才不會因出汗和分泌物而感到不適。
為了預防產後便秘和痔瘡,要多攝取水分和補充含膳食纖維多的食物。
注意清潔惡露, 為了產後恢復,最好慢慢走動
保持適當的室內溫度:不冷不熱,的狀態最好,如果分娩4天後還不能排便,就要給醫生打電話諮詢。
不能因為活動容易了,就過度幹家務或長時間抱孩子。
會陰縫合部位現在還沒恢復,排便時不要太用力。
因經常出冷汗,要勤換衣服,室內也要穿襪子,維持體溫。
多吃含蛋白質和鐵豐富的食物。
子宮縮小至拳頭大小,小便量恢復正常,褐色惡露明顯減少。
讓孩子吸吮乳頭,堅持按摩乳房。
經常跟家人對話,能預防產後憂鬱症。
產後容易貧血,到分娩5周左右才會有所緩解,所以在此之前要持續服用補鐵劑。
洗澡不要超過10分鐘(有的老人也說一周內不要洗澡)防止感染和會陰縫合處開裂。
幹家務要根據身體情況來決定,切記不要沾涼水。
洗頭髮時不能彎腰,最好有家人幫助。
孕期吃的補鐵劑要繼續服用,同時配合食補補鐵。
要保持充足睡眠,產後恢復才會快。
跟前輩請教,熟悉照顧孩子的要領。
自然分娩的產婦,身體已經明顯好轉,但是也沒有完全恢復,要多靜養保持充足睡眠。剖腹產的媽媽,在5-7天要做好出院準備。
開始給孩子換尿布,做簡單的看護,注意不要長時間抱孩子。
從現在開始,可以嘗試做產褥期體操。
掌握孩子的哺乳量和哺乳節奏。
不要過度活動。
因半夜需要喂奶,可能會導致睡眠不足,白天一有空就趕緊補覺。
確認惡露量和顏色的變化是否正常。
可以吃保養餐和補藥。
洗完澡後在乳頭上塗抹保濕乳霜,防止皮膚開裂。
堅持做產褥期體操,幫助產後恢復,預防產後肥胖。
產婦的房間要經常鋪好被褥,保證隨時可以休息。
奶水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
會陰部癒合,惡露量也減少,用衛生棉代替護墊。
禁止長時間彎曲身體或坐著,可以洗澡但不能泡澡。可以給孩子換尿布,但是給孩子洗澡等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最好推遲一陣子在做。
可以使用孕婦塑身衣,預防腹部肌肉下垂。
最好只做基礎的皮膚護理。
為了保證母乳,預防貧血,要多攝取高鐵、高蛋白的食物。
如果過於疲勞,惡露會再次增加,需要多注意。
了解孩子的睡眠周期,和孩子一起睡午覺 ,才能保證充分休息。
開始產後初月經(時間不是絕對):如果不給孩子喂母乳,就會開始初月經。
和孩子一起去醫院接受定期檢查。
可以增加運動量,但不要勉強。
恢復順利的話可以泡澡,但不要去大眾浴池。
要及時處理惡露,及時給會陰消毒。
如果恢復快,可以過性生活,但是要多注意。
感覺到任何異常,馬上去醫院。
為了改善乾燥、沒有彈力的皮膚,要經常按摩,做面膜。
可以照顧孩子,也可以獨立做家務活了。
正式開始調節飲食,堅持產後體操。
做好避孕:即使月經還沒有開始,但可能已經開始排卵。
可以通過騎自行車等輕鬆簡單的運動,緩解壓力。
產後6周開始可以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等。一般從每天15分鐘逐漸增加至每天45分鐘,每周堅持4~5次,形成規律。對於剖宮產的產婦,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如貧血和傷口恢復情況,緩慢增加有氧運動及力量訓練。
參考文獻:《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婦產科護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