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暑假期間會去姥姥家住,白天和老人一起生活,最近姥姥和孩子媽媽說每次帶孩子出門路過超市的時候,都要拽著她進超市,一定要買一樣東西出來,不然就開始哭鬧,大有不買就撒潑打滾的趨勢。
姥姥礙於面子更是疼孫子,每次經過的時候都要帶著孩子進去,哪怕買個奇趣蛋也總不能讓孩子空手而歸。
孩子小的時候就是小天使,在他們的世界還是一片空白的時候看什麼都新奇,只會「默默」的觀察,從來也不會開口要。
但是等到年紀漸大,父母最頭疼的就是帶著孩子去商場超市,每次都是和孩子的拉鋸戰,一邊是孩子一直買,一面是家長連哄帶嚇的不讓孩子買。
面對令人頭疼的孩子,家長如何糾正孩子出門就買的壞習慣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四個步驟:
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要東西的時候,腦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畢竟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公眾場合大聲哭鬧,父母是覺得最尷尬的人。
人在面對尷尬或者羞愧的時候,下意識的反應就是趕快逃離,於是就會很嚴肅的和孩子說「不買!沒錢!趕緊走!」「你再哭我就把你扔這了!」等等。
其實這樣的做法反而會讓孩子哭鬧的更厲害,孩子眼中沒有金錢的概念又或者是並不覺得錢是什麼問題。
在他們的眼中家長強行搶走了手裡的東西才是讓他們天塌地陷的事情。
家長要理解孩子在哭鬧要東西的時候,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粗暴的否定孩子,不僅無法讓他們釋懷,反而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傷害。
所以想要避免粗暴否定的話,前提是父母可以在出門之前就和孩子商量好,換一種打好預防針。
如果孩子在面對玩具的時候,忘記了和父母的約定,家長也不能強行把東西從孩子手裡搶走,要蹲下來慢慢和孩子說:「你剛才不是答應爸爸了嗎?如果現在不要這個東西,回去爸爸給你一個獎勵好不好?」
最好是在出門之前就給孩子做好選擇的餘地,告訴他們如果這次出門不買東西,就可以多看一集動畫片,半路要買東西,那就立刻回家,少看一集動畫片。
當孩子養成了出門不買東西就能得到獎勵的習慣之後,漸漸的他們就不會下意識的再出門之後直奔超市了。
很多孩子喜歡出門就買,是因為腦中並沒有錢的概念,不是說他們不知道東西需要拿錢換,而是不清楚錢來的不容易。
家長要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要珍惜錢的概念,在家裡可以和孩子玩買賣東西的遊戲,但並不是單純的停留在賣和買上,要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辛苦是需要累積之後才能賺得一點點錢,這樣也只能買很便宜的東西,要讓孩子對金錢的價值有直觀的概念。
比如說周六媽媽要要去單位上班,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媽媽今天原本要休息陪寶寶的,但是還要去加班,上一天班賺來的錢能給寶寶買一個你最喜歡的奇趣蛋。」
孩子就會知道,家長一天不能陪自己,只能換來一樣吃的,就會清楚錢來之不易,時間久了他們就不會出門大手大腳,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了。
其實孩子都是很善良的,他們之所以任性是因為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腦中沒有具體的概念,家長要從樹立觀念入手,而不是從行為糾正管教,那樣不僅浪費精力效果差,而且還容易引起親子之間的不和諧。
讓孩子養成做計劃的好習慣,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計劃就是家長提前和孩子列好清單,比如說今天去超市之前,就把要買的東西寫下來,孩子不認字可以簡單畫一下。
告訴孩子我們今天出門就買這些東西,其他的不買。
又或者是當孩子想要一個新玩具的時候,家長可以提前和孩子溝通好,這個玩具可以買,但是要在下個月或者是去上場幾次之後才能買。
又或者是孩子對一個新玩具感興趣,但是這個玩具和家裡的差不多,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商量「你可以買新的,但是要把家裡舊的扔掉,但是這樣一來很浪費錢不說,喜歡的還要被扔掉很可惜。」
家長在和孩子列清單的時候,最好把價格和孩子說清楚,讓他們知道這個東西具體價值,如果孩子還不認數,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東西來換算,比如說這個玩具可以買一箱子的奇趣蛋,這樣孩子就能知道東西有多貴了。
很多孩子由於沒有錢的概念,所以買東西從來不經過思考,在他們的意識中喜歡就要屬於自己,但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喜歡需要用錢來購買,不是想要就能到手的。
家長可以每個月給孩子一筆錢,錢不用放在他們的手中,但是額外的玩具或者東西的開銷可以從裡面扣除,每買一次家長就像孩子通報一下錢減少了多少。
孩子就會明白想買東西要懂得取捨,有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時間久了自然就不會出門什麼都想要了。
以上幾招能夠緩解孩子出門就買買買的行為,不過不會立竿見影,需要時間來慢慢改善。
因為孩子並不像大人,他們不懂得瞻前顧後也不會有很多顧慮,孩子天真並且活的隨心所欲,很多孩子哭鬧著買玩具,其實都與家長的過分寵溺分不開。
當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之後,再糾正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關鍵是已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孩子的自制能力就會越來越差,而且情緒波動也會越來越大,所以家長要在孩子有這種苗頭之前就及時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
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都是模仿大人的,他們非常會看臉色行事,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不一定非要刻意教導孩子要做什麼,而是言傳身教,買東西三思而後行,這樣孩子才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喜歡就買的。
孩子很多時候哭鬧都是因為要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心理沒有要求合不合理的概念,但是家長一定要守好底線,如果孩子侵犯了這個底線,就要冷處理。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和他們講道理,不理睬雖然不能常用,但是必要的時候還是很管用的。
對孩子要鼓勵正向行為,懲罰負面行為,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要罰,但是做得好的地方要鼓勵,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來獎勵他們,比如說這次出門沒有要東西,家長回家就可以給他們做最喜歡吃的菜,或者是看動畫片等等。
分散注意力要找對時機,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或者鬧的正起勁的時候,分散注意力是不管用的,可以在孩子情緒慢慢平穩下來之後,給他們找個台階下,這樣孩子注意力容易被轉移,家長也能避免和孩子衝突。
讓孩子不出門買買買的關鍵,就是讓他們形成金錢意識,明白價格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