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抱怨說,她每天工作一天已經十分疲憊了,回到家看到孩子的各種問題還要忍不住吐槽,可是往往是媽媽說得口乾舌燥、唾沫橫飛,可是孩子卻無動於衷,好像對於家長的話有天然免疫力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難道這樣的孩子都是不聽話嗎?未必!隨便打聽一下身邊的朋友,類似的情況實在太多了。說句不中聽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不懂得如何說話,這才形成了如今的僵局……
小斌(化名)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上學期媽媽留給了他一部手機,本來是為了通話方便的,如今這部手機卻成為家庭大戰的導火索。因為迷戀玩手機遊戲,小斌在幾個月內就近視了,而且還有些不愛學習了。
爺爺奶奶為此操碎了心,但每次溝通都是不歡而散,家長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奶奶:「不要看手機了,你已經近視了不知道嗎?這是件很光榮的事嗎?你還有幾天就要考試了,應該專心複習了。如果上次考試你能多看看英語,也不至於名次下滑得這麼嚴重……」
小斌:「我知道了,不要再說了,好煩。」
奶奶:「你煩就不說了嗎?你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也想和父母一樣外出打工嗎?那能有什麼出息?」
小斌:「就你有出息,就你最懂,我們全家人都不如你,行了吧!」
奶奶:「你這孩子怎麼還頂嘴呢?看手機看的都學壞了!」
小斌:「我就是在手機上玩個遊戲,聽個音樂,到你嘴裡就是學壞了,那壞人可多了。」
奶奶:「我不管別人,就怕你變壞啊……」
家庭大戰一觸即發,每次奶奶都會苦口婆心地勸導,可是小斌就是「油鹽不進」。反覆的拉鋸戰耗費了爺爺奶奶太多的精力,而小斌卻仍然「執迷不悟」,對手機的熱情遠超過學習,這讓家長大傷腦筋。
現實中這種情況也很多,有的家長甚至會對孩子實行「棍棒教育」,但收效甚微,下一次孩子仍然我行我素,該怎樣頑皮還怎樣頑皮,家長覺得自己「盡力」了,其實是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看一項國外的實驗。知名人類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與同事做過一個兒童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為第一組和第二組,並且在孩子們面前放了一個看起來很好玩的電池機器人。接著,第一組孩子被嚴厲地威脅「不許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組孩子被「溫柔地告誡」不要玩。孩子們都聽從了。
但是幾周後,當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實驗室,進入那個有好玩的電池機器人的房間。有一位阿姨(孩子們從沒見過)走進來,叫孩子們盡情地玩那個電池機器人。結果,第一組有3/4的孩子毫無顧慮地玩了起來,而第二組有2/3的孩子仍舊拒絕玩。
實驗可見,那些被嚴厲威脅不許玩的孩子,在有類似的場景出現時,絕大部分會選擇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而選擇毫無顧慮地玩耍。
另一組則不然,他們曾被溫柔地告知不許玩這些機器人,後來儘管又被其他人告知可以玩耍了,但是仍然遵從之前的規則,大部分孩子會拒絕玩耍。
為什麼越是「硬核」地和孩子剛,孩子反而聽不進去,而溫柔點的方式大部分孩子都能接受呢?
這是因為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無意中觸碰了「安全感」這個機關,沒有安全感做保障的溝通,常常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甚至恐懼,從而拒絕執行,或者忘記了做事的初衷。
就像小斌這個例子,很明顯地暴露了中國家長常犯的一個溝通誤區,那就是「對人不對事」。
本來和孩子是在談具體的一件事,最後發展到對孩子的人身攻擊,輕易地就給孩子貼上了「壞孩子」、「沒出息」的標籤,最終嚴重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這才是導致親子溝通無效的根本原因。
美國知名溝通大師科里·帕特森有句名言:「溝通的正確氛圍是安全感」。
很多家長都喜歡和孩子樹立權威,主張「硬碰硬」的教育,手段要硬,道理更硬,這樣才能讓孩子無法反駁和拒絕,其實這種做法恰恰是落入溝通的錯誤漩渦里去了。
家長在溝通中隨意擴大打擊面,從否認某件事開始全盤否定了孩子,比如說孩子「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我都不指望你能把這個毛病改掉」、「你可能永遠都考不了第一名吧」。
父母「輕鬆」的幾句話,就把孩子的人生甩鍋了,這種溝通不僅無效,而且還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1、 嚴重破壞親子關係
親子溝通不順暢,甚至孩子處處要和家長唱反調,這無疑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當孩子心中的安全感蕩然無存時,他也會通過發泄、反擊或者無所謂的態度來回懟父母。
2、 錯過糾正錯誤的良機
父母從否定孩子的行為到否定孩子,過程可能只需幾分鐘,但耽誤的事情卻可能要用更長的時間來彌補。
當家長和孩子都處於憤怒和互相攻擊的階段,做錯的那件事情本身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這就很容易錯過糾正孩子差錯的良機,最後發現大洞難補,問題就更加複雜和棘手了。
3、 給孩子起到負面暗示
其實有時候孩子並不是犯了什麼不可挽回的錯誤,但家長對人不對事的態度,對孩子進行質疑和否定,等於在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
因為孩子的辨別能力和社會認知有限,而父母的評價對他來說至關重要,他可能就會按照你說的「壞孩子」的方向去行動,這就得不償失了。
1、 溝通要有安全感
溝通要有安全感,這是親子溝通的一個前提。什麼是安全感?就是孩子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這就要求父母做到:
a. 平和地和孩子來交流溝通,更多地傾注於問題解決上面,而不是家長自我的情緒發泄;
b. 將育兒和工作分開,不要將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帶到家中來,如果感到你正在被其他事情所壓抑,那麼請暫時離開孩子,等到情緒穩定後再來和孩子談;
c. 遇事不驚慌失措,對孩子保有基本的信任,能理智地幫孩子處理難題;
d. 對事不對人,想辦法幫孩子度過眼下的困境,而不對孩子本身進行惡意攻擊。
2、 溝通要有趣
幽默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通常也是陽光、開朗的,並樂於親子溝通,家長可嘗試這樣去做:
a. 儘量避免對孩子的硬性說教,而可以採取講名人故事、看勵志電影等方式來引導孩子;
b. 和孩子做朋友,先學會傾聽,允許孩子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再加上父母大開的腦洞,來促成一場超現實的「幻想教育」,總之要避免乏味。
3、 溝通要有效
無論說的如何天花亂墜,如果問題沒有解決,再多的溝通也是無效的,安全感是前提,有趣是技巧,而最終達成的目標是有效溝通。
a. 幫助孩子制定方案,解決眼下的困境,先引導孩子自行解決,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家長再幫忙;
b. 帶領孩子總結經驗,再接再厲,鼓勵孩子失敗了站起來;
c. 和孩子制定短期和長期的整改計劃,按目標來一步步實行,不能紙上談兵。
總之,如果你不想落入親子溝通的「坑」,最大的前提就是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在此基礎上才能讓孩子主動聽你說話,並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交流。
「對人不對事」這種溝通是很大的一個誤區,最大的缺陷就是不信任孩子,破壞了娃的安全感,檢討下吧。
你在親子溝通中還遇到了哪些問題?都是如何解決的呢?
關注@曉丹育兒,專注家庭教育,關心寶貝成長,快來加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