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湘西,那些熱血、溫柔的故事,都藏在這條風景絕麗的「水上絲綢之路」里......

作者:CUP       2019-08-15 04:52:37


"

唐代湘西,指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五溪蠻生活和活動的地區,即《元和郡縣圖志》所記載的辰州(州轄沅陵、盧溪、麻陽、漵浦、辰溪)、錦州(州轄盧陽、洛浦、招喻、渭陽、常豐)、敘州(州轄龍標、郎溪、潭陽)、溪州(州轄大鄉、三亭)、施州(州轄清江、建始)、獎州(州轄峨山、渭溪、梓薑)一帶。

與代表湖湘文化主流但趨同漢文化的洞庭文化不同,湘西有著獨特文化內涵,自成一系,在當時是有別於「中原」的「異域」、「異地」 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貶謫宦遊到湘西的中原文人用詩歌創作展開對「湘西」的想像和塑造;未曾涉足湘西的唐人開始他們關於湘西的精神漫遊;從湘西本土走出去的文人經歷-番遊歷後也開始在中心與邊緣、華夏與南蠻兩相比照中,運用他們剛剛掌握的唐詩節奏和韻律對湘西故鄉進行「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描繪和謳歌......

而事實上,「湘西」 這一極具文化意蘊的概念經由作家沈從文創作的湘西系列文學文本,並以一種「迷人的遠方」和「失去的天堂」的奇幻姿態進入國人視野。沈從文為此注入了至善至美的人情和寧靜的想像。

時至今日,《TOP旅行》踏上這段尋根之旅,順著沈從文先生的足跡,沿沅水從沅陵一路坐船去到他的家鄉鳳凰,探尋只屬於湘西的無限詩情畫意。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

沅水河畔,古韻悠長

一條沅水,漾起眾人愁

兩千年前,在湘西五溪蠻荒之地,當峨冠博帶、腰佩長劍、臉如刀削的楚國逐臣屈原面對一汪蒼茫江水,涕淚長吟出「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陬詞」的悲壯詩句,沅水,這條發源於貴州雲霧山區,流經黔東、湘西,串聯21個縣市的河流,自此在湖湘文化的歷史長詩中開啟了濃罩重彩的篇章。

沅水文化將流傳了千百年的巫儺文化與封建禮教兼容並蓄,唐朝時期的文人墨客為此寄情山水,抒發離別,或有貶滴之士提筆「鬱郁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興土木建講寺,一度讓此地香火盛行,讀書聲不絕於耳。

作為古代西南地區商業貿易要道,沅水是穿梭於崇山絕壁中的「水上絲綢之路」,而對於中原地區左遷而至的人來說,沅水則被賦予了更多愁緒。

「多情自古傷離別」,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貶赴龍標途中,在辰陽(今湖南辰溪)為好友吳十九寫下《送吳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吳十九也是一個被貶謫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憐,他們相會隨即又分別,詩人送別不言傷離,反安慰吳十九「遠謫異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免,待到明春,定能重返京城」,儘管處境艱難,王昌齡心胸不失曠達,將愁思寄望春水。

唯有詩詞能喚醒時光的秘密,一條沅水的長情,足以書寫歷史的厚重。

沅水悠悠,不僅是異鄉人的思念之途,也成就了湘西本土詩人的回歸之路。唐代湘西詩人李群玉,為人淡泊,一度應進士舉,不第,即棄官回鄉,他寫下「沅水羅文海燕回,柳條牽恨到荊台。定知行路春愁里,故郢城邊見落梅」的詩句,其中有離別之愁,更有際遇之愁。詩人將他的愁緒全然託付春江沅水之中,也勾勒出一派春意漸濃的景象:飛燕掠過河面,伴著習習微風,柳絲輕點水面漾出水紋陣陣。當春愁遇上良辰美景,倒也別有一番滋味。

沈從文也說過,「美麗總是愁人的」。15歲那年,沈從文因從軍入伍,從此與沅水河畔的沅陵縣城結下不解之緣,他常在暮靄時分去沅水河邊散步,看水漲水落,不知誰家的貨船淺淺擱在黃泥里,孤單地凝成一幅畫。

這一抹愁緒,就這麼順著時光的步履蜿蜒至今,我們站在無數文人詠過的酉、沅二水相交的河畔,遠處即是黔中郡古城,隨著水勢漸長,多少刻滿舊事的磚牆沒入水中,黯然沉寂。這裡,已不再是古人們詠過的靜濫小河,雄偉的風灘、五強溪發電站屹立上游,眼前的大河寬闊遼遠,肩負起振興經濟的使命。而當年的故城呢?有誰還會記得呢?

虎溪山上 千年佛事

初來乍到,沅陵縣旅遊局副局長謝光文告訴我們,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可被稱之為「陵」。

這座深藏於湘西腹地的縣城,古為荊南要衝,在秦楚時期置於黔中郡,後得名辰州。其故城遺址挖掘出「元陵」字樣的官印,以此證明,這裡不僅不是南蠻荒野之地,反是人類文明發祥地。早在數千年前,已有沅水之濱的帝王首領在此棲居。

據史志載,沅陵境內廟宇甚多,不下百座。唐朝詩人韓愈曾遊歷至湘西,對此感慨「深林高玲瓏,青山上琬琰。路窮台殿辟,佛事煥且儼。」而在眾多美輪美奐的寺廟中,龍興講寺,無疑是最為璀璨的瑰寶。

龍興講寺臨沅、酉水而建,坐北朝南逶迤於沅陵虎溪山麓。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佛學院,它沉澱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王朝更迭。

唐朝初年,西南群蠻判服無常,為穩固朝廷對江南的統治,保障大唐帝業迅速興起,唐太宗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敕建江南講寺並賜名龍興。與其他寺廟有所不同的是,龍興講寺以傳宗授課為主,一時之間,前來沅陵的佛教法師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時光荏苒,當年暮鼓晨鐘的禪意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棕櫚花滿園,苔蘚入閒房」。當我們踏入寺院的那一刻,沒有香爐煮燭梵音繚繞,茫然無措的千年古剎,在朝夕萬變的歲月里,陡然間變得漂泊淒零。

古寺依山而就,層層疊嶂的布局甚是奇特,沿中軸線拾級而上,仿佛慢慢展開一幅畫卷,在藍天映襯下,青瓦紅柱,翹角重檐,氣象非凡。

寺內主要建築為頭山門、天王殿、二山門、東西廂房、大雄寶殿、觀音閣、彌陀閣等,其中皇家氣派的大雄寶殿最為壯觀,四根楠木大柱支撐起如蓋發盔的殿頂,可謂古代建築一絕。雖經歷代修葺,其主體骨架及構件均為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實物遺存,據說當年武則天在此賜巨型鏤空蓮花寶座,每一片花瓣.上端坐- -位得道高僧,不難想像,唐時佛法空前的盛況,為這座千年古寺書寫出無與倫比的傳奇。

明朝時期,王陽明自龍場滴歸經過沅陵,受辰州學子之邀,在龍興講寺後院興辦虎溪書院。他將儒佛合一,留下著名的「致良知」學說,為世人津津樂道。信步至此,當年的書香墨韻已了無蹤跡,人走樓空,偌大的書院孤單得只剩下牌區成為歷史的佐證。如今這裡改建成元墓展廳供遊客參觀,墓主黃澄存乃南宋知州(南宋官職),卒於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其屍身保存程度可與著名「辛追夫人」相媲美。我們行至側院,方才看見王陽明的石像靜靜躺在竹林一角,目光眺望沅水。

時代變遷,文化香火未隨著古寺-同斷去,當今沅陵才人輩出,有好詩之人在山上組建「虎溪詩社」 ,以詩會友, 以自身擅長的方式讓流傳千年的文化經典得以傳承,在現今浮躁的世界裡,更顯彌足珍貴。

可以說,這一方深情的文化土壤,造就了沅陵人豪邁、熱忱、自豪的精神氣度。

龍興講寺則是這些人心中唯一-的「千年佛」。它長久地紮根於此,披千年袈裟,守望沅江水,看護萬座山。

書通二酉,學富五車

我們坐上渡船,從沅水逆流而上,便是其支流酉水。這裡也正是沈從文《邊城》中那條知名的白河。《邊城》中挑著扁擔在岸邊行走的腳夫如今已難覓蹤影,唯有開闊河面上零星幾隻捕漁船給靜濫的山水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氣。漁民熟練地撒網,撈魚,很有唐詩中「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的韻味。

當船停泊在二酉山,踏入山門一剎,抬頭便被高聳入雲的「天梯」驚詫到。正所謂「不到二酉山,枉為文化人」,眼前的345級石階,步步驚心,而這不僅僅是尋高望遠之路,更是通往先哲聖賢精神領地的朝聖之路。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遼寧遼陽「神秘白塔」端莊靜謐


深度游:遊玩幾十次的青島「土著」,告訴你青島如何吃住玩


鮁魚圈旅遊逛海鮮市場,商家套路多,買到了「水蟹」你真吃不到肉


減光鏡+偏振鏡下的大美新疆


泰國自由行攻略---準備篇


和異性住酒店,但只登記一個人的身份證,被查到以後會怎麼樣?


與西方相比,在中國吃飯和旅行有多方便?聽聽外國網民的評價


中國高鐵沒有印度豪華?印度網友:那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