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火了,中國電影就妥了

作者:CUP       2019-08-02 04:28:04


"

「中國女演員無戲可拍」可謂是當下娛樂圈一條無人不知的「潛規則」。

最近,海清的一番演說,又把這個論調推到了熱搜。

海清用幾近哽咽的聲音為中年女演員爭取機會,同台的姚晨、梁靜、小宋佳表情里也塞滿了各種複雜。

「我們是一群非常熱衷表演的女演員,我們一直在堅持」,海清說。

海清這番發言,有人說不夠得體,有人說言過其實。

但我覺得,只有站在那裡,海清才敢公開為中年女演員發聲。

因為那是FIRST。

FIRST青年電影展(以下簡稱FIRST)少有人知也無可厚非。

畢竟,FIRST實在太太太太太太小眾了。

但是,別看它小眾,那實力可是槓槓的。

被稱為「中國聖丹斯電影節」的它,曾請過許鞍華(《桃姐》《黃金時代》)、姜文(《讓子彈飛》《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大導演當電影節主席。

聖丹斯電影節,專門為獨立電影人而設,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還讓黃渤、陳坤、周迅等大腕兒來當電影節大使。

周迅擔任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大使

不僅如此,FIRST還收穫了眾多好評。

婁燁評價它為華語電影界的驚喜。

老藝術家謝飛導演稱它是路子最正的影展。

一個少有耳聞的電影展怎麼就吸引了這麼多大咖?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今天,阿飛就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FIRST到底什麼來歷。

脫胎換骨:發掘處女作的電影節

宋文,今年42,人稱「老宋」。

老宋少時就熱愛電影,也懷過導演夢,曾和人合夥成立電影工作室,不過失敗了。

他執拗地堅持自己偏愛的作者型電影,但利益至上的電影公司只會劈頭澆他冷水。

直到後來有個地方,承載了他的夢想。

宋文,FIRST青年電影展創始人

2006年,中國傳媒大學成立了一個大學生影像節。

想法多的學生們,有的儘是鬼點子。

第二年,他們給自己的電影節設計了一款「板磚」獎盃。

立意很好,寓意是為青年電影拋磚引玉、添磚加瓦。

FIRST「板磚」獎盃

但一幫學生的青澀魯莽還是扛不住現實的鞭撻。

2009年,《光榮的憤怒》獲得了「最受大學生矚目影片」,因題材敏感,影像節被要求停辦一年。

《光榮的憤怒》

後來,李子為和宋文又草草辦了一屆。

影像節不再如以前那般熱情奔放,它被現實挫去了一些張狂,更重要的是,它遇到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資金不足。

影像節始終沒有穩定的落腳城市,與各方協商都未能達成共識。

眼看要全面崩盤的時候,救星出現了。

一個朋友向李子為和宋文介紹了楊巍,三人談了不過二十分鐘,一拍即合。

楊巍說:「跟我去西寧吧。」

於是,一直飄零的大學生影像節終於有了歸處。

FIRST鐵三角(從左至右):楊巍,李子為,宋文

2011年,影像節落地青藏高原入口——西寧,正式更名為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楊巍牽線,西寧市政府給予了FIRST100萬的政府補助。

楊巍又爭取到一些企業的公益支持,FIRST逐漸成型。

楊巍,FIRST青年電影展聯合創始人,和和影業董事長

不同於國內大多數政府主導的電影節,FIRST完全進行市場化運營。

沒有任何外部組織和贊助商左右影展,沒有冠名商毀掉影展的調性。

FIRST專心挖掘青年導演,培養優質電影作品。

FIRST的勢頭開始一年比一年猛。

2012年增加長片進入主競賽單元後,FIRST的選片覆蓋超過了53個國家/地區。

第六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特別獎《京生》

可還是差點名氣。

於是,FIRST決定咬牙死磕,每年給電影圈裡優秀電影人、製作人寫長信,邀請他們擔任電影節評委。

這些邀請大多都杳無音訊,但也打動了一些人。

李子為請姜文做電影節的主席,在活動上圍堵姜文,或者托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約姜文。

姜文始終沒有給出準確的答覆。

後來,李子為依舊不甘心,給姜文發了條信息:「今欲出門,抬頭見喜鵲,頓覺喜事臨門,所以斗膽前來一問,主席,此事您可應否?」

不久,姜文回了句:「按喜鵲的意思辦!」

事成了,李子為哭了。

姜文擔任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主席

一個世界級名導擔任如此冷門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這是不可想像的難度,FIRST做到了。

這也是難以做到的速度,FIRST也做到了。

姜文卸任時曾調侃:「FIRST才辦到第九屆就請我來做評審,那你們接下來還能請誰啊!」

第二年,FIRST請到了王家衛。

王家衛擔任第十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主席

後來,他們陸續請到湯唯、婁燁、戴錦華,甚至還有國外的優秀電影人,比如因《哭聲》大爆的韓國導演羅泓軫。

《哭聲》

漸漸,FIRST的名氣打開了,它不再需要苦苦哀求電影人來參展。

越來越多的電影人知道了這個地方,他們把這裡當作了一方朝聖地。

在這個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電影展上,他們見證了許多純凈作品的誕生。

萬里挑一:青年電影的行業標尺

十三年闖出一片天,有人說FIRST有點野。

沒錯,他們就是野,甚至把野刻進了骨子裡,他們的slogan(口號)就是倆字——撒野。

鄧超擔任第八屆FIRST青年電影展大使

大抵是因為前身是學生影展,FIRST的行事規則始終充滿了一種理想主義。

他們找電影只求一個好,其他啥也不管。

每年影展籌備,讓所有FIRST人最焦慮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好電影。

宋文形容那種狀態:「選不到片我們就瘋了」

在FIRST,好電影才是通行證。

胡波作品《大象席地而坐》參加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創投會,獲得拍攝機會

FIRST的出現讓電影人看到了逝去的電影精神正在慢慢復歸。

FIRST名譽主席謝飛曾說過:「電影作品不能同流合污,應該有一種批判的精神,有一種憂患的意識,用作品不斷的來敲打整個社會的神經。」

FIRST做到了。

或是基於中國本土問題的挖掘,或是對於導演個性化表達的尊重。

他們選出來的每一部作品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都是最根本性的東西。

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

王一淳《黑處有什麼》

作為國內的頂級電影——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

它們雖試圖朝國際三大的方向發展,但是每年的參賽作品未獲得更多關注。

影迷只在那裡回顧經典電影。

電影人則把那裡的紅毯變成了新片宣傳的另一個陣地。

左: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 右: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

反觀FIRST,每年都會冒出震撼影壇的作品,並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能夠做到如此,除了他們堅持對好電影的苛刻要求,還在於他們的專業。

FIRST是國內唯一專門有一個公司、一個團隊全年無休運營的影展。

他們用一年準備,只為7月的一個星期。

FIRST青年電影展海報

在FIRST,有一條生產鏈:訓練營,實驗室,創投會,競賽和展映。

青年導演通過訓練營學習電影知識,在實驗室進行自由創作,再拿著作品到創投會進行作品展覽,經過專業人士的點評,最後,參與影展的競賽和展映環節。

這個地方火了,中國電影就妥了

這個地方火了,中國電影就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