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何況我們這些高等生物。我相信我們每個父母都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何時才是我們表達愛的關鍵時刻?
是孩子第一次會走路的時候嗎?是孩子考了100分的時候嗎?還是孩子比賽得了第一名的時候?
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父母發出過這樣的聲音:
我很愛孩子的,只有當他不聽話的時候,我才會吼他。我非常喜歡我兒子,但是一看到他答的那個卷子,就想揍他!我愛我的女兒,平時對她很好,只是看她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的,我就氣不打一出來!我兒子平時都挺好的,就是紀律太差,每次看到老師在群里點名又有他,我的火氣就上來了!上學路上就會狠批一頓。……
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是孩子在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更需要我們的愛;還是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有不良行為/感受時,更需要我們的愛?
我們想一想平時和孩子溝通的瞬間,在什麼時刻我們更願意耐心傾聽孩子說話?在什麼時候我們更願意說「寶貝,我愛你」?
(1)當孩子取得成就時:
當孩子剛學會走路/考了100分/比賽得了第一名,我們即使不表達愛,不去為孩子歡呼,孩子自己的心情也是愉快的,非常有成就感的。孩子心中的能量杯是滿著的。
我們此刻表達愛,是錦上添花。
(2)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
當孩子上課又被老師批評了、考試成績特別不理想、作業沒寫完忍不住哭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態?孩子心中的能量杯是空的,是急需有人可以安慰他鼓勵他,給他力量的!
我們在此刻對孩子表達愛,是雪中送炭!
所以別再說什麼「我對孩子挺好的,只是他不聽話時我才會罵他」這樣的話了,因為真的有些蒼白,有些空洞。
當孩子會走路了/考了100,我們非常容易展露笑顏,說幾句「寶貝,你真棒!」「孩子,你真厲害!」
這種「錦上添花」,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
可是當孩子打碎了你心愛的瓷器,畫花了你珍視的牆面,或者考了很糟糕的成績時,我們依然還能調整好情緒,記得「愛」孩子,不去指責打罵,而是對孩子理解與支持。
這種「雪中送炭」,有難度!
可是,雖然不容易,我們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雪中送炭」的關鍵性與必要性。
一個千萬富翁,你送他1萬塊錢,他不會很在意;但是一個亟待治病的窮苦人,如果你送他1萬塊錢,他會感激涕零。
同理,一個能量滿滿的孩子,你去肯定他,對他影響不是很大;但是一個經常被否定的孩子,你能看到閃光點並認可他,就會給他無法想像的支持與力量。
因此,無論有多困難,我們都應該嘗試儘可能多地給孩子「雪中送炭」。
無論是正面管教還是同理心溝通,都不建議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無好壞,都可以被接納。(因為情緒所做的行為有對錯之分。)
(1)好情緒不是忍出來的
當我們看到孩子又弄壞了家裡的小飾品;又在牆上亂塗亂畫;又在群里被老師點名批評……的時候,讓你壓抑自己的憤怒、失望或者不滿情緒,是不恰當的。
因為所有不經疏導而強忍下來的東西,不是向內攻擊自己,就是積攢多了突然爆發向外攻擊別人。
所以,憋住不發火,強忍憤怒,都是對自己身心或對身邊人不好的做法。
別覺得自己發火了就是千錯萬錯了,然後非常自責;自責之後再次發火,然後再次自責……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惡性循環,包括幾年前的我。
我們在情緒當中的時候,記得給自己冷靜下來的時間,不要急著去與孩子溝通,不要急著去處理當下這件事。
或者,我們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告訴,絕不應該有指責的意味。
比如:
媽媽現在有些生氣,媽媽需要冷靜一下;爸爸現在有些煩,等一下再找你談這件事。
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就足夠了,最好不要帶上「因為你……所以我很生氣」這樣的「因為」部分。因為這種表達容易讓孩子內疚或自責,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或改善。
(2)增強同理心意識,提高同理能力
當看到孩子考了很糟糕的成績,我們不是要裝作不生氣的樣子去與孩子溝通,而是我們真的發自內心地同理孩子,體會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站在一起面對問題。
我知道這對於一些家長來說很不容易,但是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都應該努力去嘗試。
看到分數很低的卷子,我們的情緒馬上就上來了,此刻去同理孩子更為困難。所以我們需要冷靜下來,然後再去同理孩子。
如何同理孩子呢?
一個最簡單的方式:把自己想像成你的孩子,拿到這樣一張卷子,你的心情會如何?
沒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換位思考這四個字大家都知道,當我們勸別人的時候也常用這四個字。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到底有多少人認真地去換位思考了?
(a)
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就覺得這個年輕人道德低劣。
可是也許他剛剛站了一天,也許她剛懷孕看不出來,也許他有殘疾我們尚未發現……
(b)
我們看到老公皺著眉頭冷著臉回來了,就覺得老公無法將工作與生活分開,回到家還給自己使臉色,不體貼。
可是也許老公在公司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沒有解決,也許他剛剛被領導大批了一頓,或者他被扣了這個月的獎金……
(c)
我們看到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玩橡皮,就覺得孩子不專心,三心二意。
可是也許孩子不會做這道題,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很沮喪;也許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太長了,他很疲憊,想休息……
我們一天中,有多少時刻是真心站到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遇到挫折、情緒低落、考試成績差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放下自己的不滿與氣憤,真心站在當下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們嘗試著去體會,我們就能發現孩子在此刻,是多麼的緊張、沮喪及對自己的失望!
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感受,我們還能忍心在孩子傷口上撒鹽、雪上加霜嗎?
當我們真正地同理到孩子,我們的心才會真正的柔軟下來。
當我們的心柔軟下來後,我們就不用裝得很耐心很平和了,而是發自內心的耐心與平和,真心會體貼到孩子,了解到孩子的需要。
否則,學再多的育兒方法,也無法用出來,或者勉強/偽裝用出來效果也不會太好。
(3)謹記培養孩子的長期目標,在困難時刻給孩子關鍵性的鼓勵!
我們可以想一想,培養孩子的長期目標是什麼?我們想給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考入好大學不能算長期目標,頂多只是個階段性目標。
這裡說得長期目標,是指影響孩子一生的品質方面。
比如:有的人想把孩子培養成獨立、自信、抗挫力強的孩子。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我們要多想一想我們育兒的長期目標。在當下用這樣的言行,是利於長期目標的實現,還是有礙於長期目標的實現?
比如:
孩子做錯了事情,你批評他或者打罵他,是有利於培養他獨立自信,還是有礙於培養他獨立自信?
如果我們不去批評打罵,而是耐心地引導孩子看到錯誤的原因、找到改善辦法、從錯誤中成長,會不會更接近我們培養孩子的長期目標(獨立、抗挫力強)?
這個長期目標,是我們的育兒導航GPS。只有謹記目標,才不會出現偏差。
看了那麼多書,聽了很多課之後,我認為具體的育兒方法確實對父母有些幫助,但卻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父母的育兒問題,更多的時候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只有父母真正能提高同理能力了,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在真正把這些育兒方法用出效果。
如果我們能做到真心同理孩子,同時謹記我們的育兒長期目標GPS,我們的言行就不會失當。
希望我們多給處於挫折中、做錯事的、有不當行為的孩子「雪中送炭」式的愛。幫助孩子勇於面對困難,在這個過程中鍛鍊出勇敢、獨立、堅毅的品質!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同理心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文字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不一定全部準確,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若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媽媽,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