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接觸到陌生任務時,可能會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而感到擔心,產生畏難情緒,遲遲不肯行動。而孩子,更是如此。
上個星期,舅媽有事,就讓小表弟在我家住幾天,囑咐我督促他寫作業。
第一天,小表弟順利完成了任務。可是第二天,我發現他在做數學題時,只挑簡單的題目做,稍微需要動一下腦筋的題目,全都空了下來。
我知道,題目涉及的知識點並不難,我提問時小表弟也回答了出來。可是,他還是說自己不會做,最後竟因為幾道數學題哭了。
我才知道,數學題讓他產生了畏難情緒。
孩子害怕困難不敢開始?
什麼是畏難情緒?畏難情緒有什麼壞處?
畏難情緒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當我們遇到某種困難或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就容易感到恐慌、害怕等,這些負面情緒,我們就稱之為畏難情緒。
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了畏難情緒時,就會變得牴觸學習,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哪怕是自己能做出來的題目,也會因為內心消極的自我暗示而不敢下筆。
當孩子在生活上有了畏難情緒時,就會變得畏畏縮縮,不敢輕易嘗試。哪怕是我們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孩子也會不敢嘗試,選擇逃避。
畏難情緒,讓孩子不敢面對困難。
面對困難時,孩子為什麼會產生畏難情緒?
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自身性格比較膽小謹慎外,還有以下3點:
1. 孩子有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無法戰勝困難
孩子是通過外在的評價,建立對自己的認知的。如果父母從小就否定孩子,比如說一些「你真笨」、「你做什麼都不行」之類的話,那孩子就會信以為真,把父母的評價當做自我評價。
這樣的經歷多了,當遇到比較難的事情時,孩子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很笨,我做不到。在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下,孩子會更不自信,也就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
研究指出,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後天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提高,因而更加害怕失敗,不敢面對挑戰。
可以說,固定型思維模式讓孩子失去了自信,即使面對不是特別難的問題時,也容易因懷疑自己而產生畏難情緒。
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無法戰勝困難。
2. 孩子對自己要求高,高估了困難的難度
有些孩子雖然年齡小,可對自己的要求卻一點也不低,主要表現是,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這種高要求,可能是孩子的自我要求,比如一些孩子從小就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也可能是家長強加的,比如家長定下嚴格的標準,要求孩子達到。
高要求雖然有正面作用,但也容易讓孩子無法正確、客觀地分析困難,可能會導致高估困難,強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準備。
但是,這些準備工作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反而讓孩子更加焦慮,甚至會產生畏難情緒,不敢輕易嘗試。
對自己要求高,高估了困難的難度。
3. 困難本身太難,遠遠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美國心理學家Noel Tichy(諾爾·迪奇)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層次劃分為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panic zone)。
當孩子處於舒適區時,會感覺很放鬆、有掌控感。比如,學習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做熟悉的題目;處於學習區時,孩子努力之後,可以解決問題。比如,學習一些稍有難度的知識,或者做一些新題型。
而當問題太難,孩子就容易陷入恐慌期,產生畏難情緒。比如,讓一個26個字母都記不清的小學生英語考滿分,或者讓沒有學過游泳的孩子直接練習跳水。
另外,科學研究也表明,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會排斥超出能力範圍的事物,當孩子沒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時,就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困難本身太難,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畏難情緒,邁出第一步?
從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幫助孩子擺脫畏難情緒,需要從兩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改變孩子的認知觀念;二是幫助孩子正確看待和分析困難,直至解決問題。
1. 培養成長型思維,改變孩子的認知觀念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指出,與固定型思維模式相反,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天賦和能力都在不斷的成長中,只要努力用功,什麼東西都可以學會。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不管面對什麼困難,自己都有能力解決;即使現在解決不了,也能通過努力一點點解決。
有了這樣的想法,孩子就不可能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說,培養成長型思維是幫助孩子擺脫畏難情緒的根本途徑。那麼我們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成長型思維,相信努力的力量。
1)引導孩子改變關注點,遠離固定型思維模式
思維是個奇怪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成長型和固定型兩種思維模式。當孩子表現出固定型思維模式時,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引導孩子改變關注點。
比如,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可以問孩子:「你今天有沒有學到新的東西?有沒有努力嘗試新鮮事物?有沒有犯錯或者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東西?」
之所以問這些問題,是希望孩子能了解,他每一天都能通過努力掌握一些新的能力。即使是犯了錯,也能夠從錯誤中學習。
與此同時,家長還能根據孩子的反饋,鼓勵孩子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進步,而不是事情的難度上,幫助孩子遠離固定型思維模式。
改變關注點,遠離固定型思維模式。
2)表揚有效努力,讓孩子認識到努力的作用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一個難題時,家長一定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努力,這樣能讓孩子意識到,努力就能解決困難。
但是,有時候孩子非常努力了,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果。這時候,即使我們去表揚孩子,也沒有辦法幫助他建立自信。
那要怎麼辦呢?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剔除無效努力,找出努力中的有效部分,並且把表揚的重點放在這些有效努力上。同時,幫助孩子分析有效努力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調整努力方向。
只有當孩子看到努力的效果,才有可能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戰勝困難,那麼當他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會對自己的努力有信心。
表揚有效努力,讓孩子認識到努力的作用。
3)不以結果為中心,讓孩子正確看待成敗
我們處在一個以結果論成敗的社會,孩子很容易一切以結果為中心。尤其是當家長只看重孩子的成績,而不在意孩子的進步過程時,就更容易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在結果上。
通常來說,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大腦中有一個「應該」思維,認為自己聰明,「應該」做什麼都成功,所以會對失敗有恐懼感。面對困難時,很容易有畏難情緒。所以,需要家長這樣引導。
在孩子成功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成功意味著進步,也說明自己的努力有了效果;當孩子失敗時,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並且指導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努力。
通過這樣做,能讓孩子認識到,成功得益於努力,失敗只是暫時的。即使在解決問題時遇到了困難,自己也不是失敗者,繼續努力就行,從而擺脫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