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英語啟蒙,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首先想的是磨耳。」
大家想必也聽說太多關於磨耳的傳說。
「孩子三歲了,計劃開始英語啟蒙,是不是先磨耳呢?」
\"聽說磨耳能降低孩子對英語語言的排斥感。」
「大量的磨耳能讓孩子建立英語好感度。
磨耳威力如此大,大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01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是一樣的!
精英如伊萬卡家庭,可以讓女兒和兒子一歲時開始學中文,並請懂中文的保姆貼身陪護。黃磊、田亮家庭把孩子送到國際幼兒園看英語繪本、講英語故事!
我們普通家庭的父母呢?
近日,一名四歲小男孩言言教英語的視頻走紅網絡,一口純正的英語讓網友直呼:「我還不如一個寶寶!」
據言言媽媽介紹自己和老公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從小就注重孩子教育,一心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還有一位「佳媽」,她通過在家裡給孩子進行聽力、閱讀和聽說的鍛鍊,僅僅九個月時間,孩子就能夠自主進行英語閱讀。
是不是很牛!
其實「佳媽」並不是英語專業畢業,甚至連大學都沒有機會上,但她搶在孩子前面補習英語,每天鍛鍊、做家務,甚至睡覺前都戴著耳機聽英語音頻;不斷糾正自己發音,慢慢的她英語聽力水平進步很快,口語也越說越好,甚至還培養出了興趣。
「佳媽」自己總結:「父母也要堅持提升自我。」
知名英語啟蒙專家吳敏蘭在《輕鬆培養孩子的英語好感度》書中指出「期待孩子學,不如和孩子一起學」。
有一點我們必須看到的是沒有人比家長更用心為陪伴孩子;沒有人能像家長一樣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認知特點,跟隨孩子的成長!
02
在「CCTV希望杯英語風采大」賽上,有一位年僅八歲的小冠軍。這位年僅八歲的女孩不是全場英語說得最華麗的,卻是和評委英語對話時間最長的一個。在場的一位外國評委最後點評:女孩地道的美音讓人驚訝,更讓人驚訝的是她非常國際化的英語思維能力。
優秀的女孩身後有一位非常關注 孩子教育的爸爸。爸爸生活在四線城市,出生於漁民之家,英語四級連考四次才過70分,就是這位父親不希望女兒有走自己的彎路,終日絞盡腦汁,整日到網站上對照孩子的年齡,下載原版繪本、故事音頻視頻,甚至讓大學同學幫忙郵寄原版的幼兒英語視頻。每天睡覺前,堅持給年僅3歲女孩放一個小時的音頻。
這個世界真有奇蹟嗎?
女孩在一個完全沒有英語教育能力的父親手中,自自然然的聽懂了英語。
爸爸在孩子最該學習的階段,盡其所能給予噹噹最地道的語言學習方法;爸爸的角色就是一個策劃者兼後勤人員,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負責孩子學習資料的收集,給予孩子悉心的引導和鼓。
03
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有相當長的沉默期,然後是開口期,到表達期,再到流利期,最後近母語期。
而我們的教育是一種機會成本很高的事情,孩子年齡一旦過去無法重返,所以作為英語老師的我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時,特別用心。
首先我多素材同時啟蒙。
我採取適合孩子年齡階段和滿足孩子興趣愛好的兒歌 繪本 動畫同時進行。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配以英語詩歌和原版英文兒童雜誌。
其次,海量語言素材要分類!
擁有海量語言素材不等於就能給孩子進行聽力的輸入。
我根據蒙台梭利兒童不同敏感期規律,將兒歌、繪本和動畫語言素材分成以下幾類。
一、手指類:主要是針對視聽行走模仿敏感期。
二、生活習慣類:主要針對孩子語言思維次序安靜,練習敏感期。
三、認知類:主要是針對詞彙爆發繪畫注意力敏感期。
四、字母:主要是針對書寫,學會區分比較緊密敏感期。
五、自然拼讀:主要是針對閱讀計算,意志力敏感期。
然後,泛聽與精聽要相結合。
把音頻當作背景音樂聽,孩子的耳朵變靈敏了,對英語的語言不排斥,有了一定的聽力辨音能力,這是泛聽的功勞!我們還要在聽的過程當中,通過和孩子互動,保持聽力的注意力,並且進行情景對應,才能提高孩子對聽力的理解能力,這就是精聽。
所以我要把泛聽和精聽相結合,幫助孩子從愛聽到聽明白。
最後,合理安磨耳時間。
第一,把音頻當作背景音樂聽,隨時隨地播放。(起床、吃飯、洗澡和遊戲,甚至在 回家的路上、出去玩的路上。)
第二,儘量保證睡前15分鐘以上的繪本時間,養成閱讀的習慣。
第三,固定每周看動畫片的時間,把動畫片當做獎勵。
與其說我教孩子怎麼學英語不如說是孩子的成長影響了我,讓我不停探索!
孩子英語啟蒙之路讓我看到了,如果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利用好各種資源,讓孩子的英
語成長毫無懸念。
張貴勇在《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中寫到:「陪伴不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施捨,而是孩子給予父母的恩惠」。
真的,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