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全世界約有47.5%的孩童體內缺鈣。而在我國,小孩攝取鈣質不足現象日漸普遍,平均每2名小孩就有1名缺鈣。原因在於多數家長關注於孩子幼小的時期,忽視了孩子所需的鈣質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
一項名為South East Asian Nutrition Surveys的研究(簡稱SEANUTS)在東南亞幾個國家進行。
調查結果顯示,孩童鈣攝取不足的現象相當常見,而且已經到了必須亮起紅燈的階段。研究發現,平均每2位兒童就有1名孩童的鈣質攝取不足,其覆蓋率高達50%。
研究者分別在城市和鄉村進行這項調查,調查對象分為6~11個月的寶寶組、1~3歲的幼兒組、4~6歲的小兒組和7~12歲的學童組。研究發現,不管是在城市或在鄉下,隨著孩子日漸成長,他們距離足夠鈣質攝取量的目標就會越來越遠。
在處於嗷嗷待哺的寶寶組,城市大部分的寶寶攝取的鈣質足以自己日常所需,而鄉村的小孩也都能夠攝取足夠的鈣質。但當他們踏入幼兒組,即1~3歲11個月大的時候,雖然攝取足夠鈣質的幼兒數量還不少,但是,城市和鄉村的孩兒也已經有開始微跌的趨勢。一進入4~6歲11個月的小兒組,孩子攝取鈣質不足的人數出現相當明顯的躍升,幅度介於30%~40%%。到了7~11歲的學童組,情況更令人擔憂,平均每2名孩子中就有1名缺鈣。在農村,女童缺鈣的情況更為嚴重,高達73.3%。這可能是許多父母認為隨著孩子日漸成長,無需或不應再把牛奶這種流質飲品作為孩子的食物來源,於是改為固體食物取代,比如米糊所致。
這種觀點必須予以糾正。牛奶可作為食物來源之餘,也是優質豐富鈣質、蛋白質等等營養的來源,而鈣質和蛋白質正是孩子成長發育所需的重要營養。所以,即使更換孩子的食物種類,也需繼續飲用牛奶,確保能夠把最多的鈣質保存在體內的骨骼,供作發育成長和日後成年所需。
在孩子成長發育時期,攝取鈣質不足將會影響他們的骨質密度。因為在孩童成長階段,他們所攝取的鈣質都會被儲存在骨骼裡頭。
我們必須在成年期初期就達到骨質密度高峰期,畢竟一旦步入成年之後,骨密度就開始下跌。那時,每天攝取的鈣質都會在當天流失,不會被儲存在骨骼了。所以,如果小時候沒有儲存足夠的骨密度,到了青春期或成年期才來補足,為時已晚。研究指出,高峰骨密度期可以早到青春期,最遲是30歲。
然而,如果我們在青少年時期才發現攝取鈣質的重要性,但此時我們的骨質剛巧已經到了高峰期,這時的惡補也無法把鈣質儲存在骨骼中,只能任由它迅速地跟著我們的排泄物流出體外。所以,家長應在孩子年幼時為他們作好長期的鈣質「儲蓄」,以便享受成年時高骨密度的「利息」。
牛奶是鈣質含量最為豐富的食物,但如果小孩抗拒喝牛奶,他們可以從豆奶、豆腐、熟豆、增強版的早餐麥片、花椰菜、菠菜、西洋菜、菜心、新鮮杏仁中獲得鈣質。在日常飲食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食用或應用乳製品或具有成長配方的牛奶。畢竟這類食物含有豐富的鈣質之餘,也有蛋白質,鋅、鎂和維生素D、B12。
鈣質和維生素D是公認的小孩正常生理髮育成長和形成健康骨骼所不可缺少的營養,也是幫助孩子保持良好情緒的好幫手(鈣質有助鎮靜)。
維生素D是幫助身體完好吸收鈣質的好幫手,身體若是少維生素D或不足,那麼,體內的鈣質水平也會相應低落。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每日補充大量鈣質,可是我們體內缺乏維生素D,意味我們補充的鈣質都白白流失了,甚至會患上軟骨病,最終出現骨質畸形。在東南亞,約有47.5%的孩童體內沒有充足的維生素D。根據營養學家的建議,兒童每天必須攝取5微克維生素D。
我們身體能夠自行製造維生素D,只是我們必須獲得足夠的光照。一般每日接受陽光照射約10~30分鐘(可分期進行),單是照射到臉部和手部,也足以應付身體的需求。比如說,早晨或下午太陽下山之前的時間,陪小孩散步到附近的遊樂場遊玩,或帶著他沿著住宅區附近漫步或騎腳車一陣子,都是不錯的接受光照方式。但是曬太陽也需要注意一些配合事項。
1.接受陽光照射的身體面積要儘可能大。
2.皮膚的顏色與光照的效果相關,皮膚較白的人需要的光照較少,皮膚較黑的人較需要多一些光照。
3.要注意陽光普照的方式。如果陽光完全被雲朵遮蓋了,人們只接受到50%的光照。如果躲在蔭蔽處,接受到的光照少了60%。
(文/王淼 重慶市萬州區第一人民醫院 編輯:王博)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