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睡覺時,會時不時手腳突然抬起,像被驚嚇一樣把自己驚醒,有時寶寶會繼續睡,可有時寶寶就會哭鬧無法繼續入睡,有些寶寶驚跳不頻繁,睡覺平穩,父母不用過多干預,可有些寶寶驚跳非常頻繁,已經嚴重影響睡眠。
我家多多出生後驚跳非常頻繁,無論環境如何,他的驚跳不止,我嘗試過躺在旁邊用胳膊輕輕搭在他身體上,一旦驚跳就被我的胳膊壓下去,這樣會有點效果,但問題:一是我堅持不了太久,胳膊酸痛;二是要遇到他一次大幅度的驚跳就前功盡棄,多多開始大哭無法繼續入睡,只能把多多抱在懷裡繼續哄睡,看在懷裡睡得可香了,但一放在床上一驚跳就會立馬醒過來,可又不想養成抱著睡覺的壞習慣,我曾有一次就不抱他,繼續放在床上哄睡他,可無論我怎麼做,他還是哭鬧無法入睡,看著寶寶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誰忍心呢?對於新手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可是苦不堪言,手臂疼到不行又沒辦法解決,看著寶寶頻繁驚跳也是擔心害怕寶寶不會是有什麼病?
其實新手父母不用太擔心,我當時也是查了資料發現其實這不是病,寶寶的這種現象叫莫羅反應,也常叫驚跳反應,屬於新生兒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如果受到輕微刺激如強光、聲音或震動等,寶寶也會出現驚跳反應。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寶寶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全所致,出現驚跳和抖動是正常現象,一般隨著寶寶神經系統發育逐步完善,到寶寶3個月後就慢慢減弱消失,如果寶寶已經長到了6個月左右,還總是出現驚跳反應,就應帶寶寶去醫院神經科做檢查。
雖然驚跳問題不大,但寶寶驚跳過於頻繁導致睡眠質量差,父母擔憂寶寶這樣怎能發育好呢?所以父母就需要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寶寶,以下方法新手父母可參考。
一、襁褓包裹,但要適度。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把寶寶裹在襁褓里,會營造出一個讓寶寶在子宮內那種相對狹窄封閉被包裹的環境,這種他熟悉舒適的感覺,可以讓寶寶有安全感,受外界刺激影響減少,睡得更安穩踏實。這個方法比較傳統,比如家裡有老人對小時候的我們可能就實施過,老人叫蠟燭包,但有別於蠟燭包,蠟燭包是將寶寶的雙腿併攏綁緊,這樣抑制了寶寶腿部髖關節的發育,嚴重了還會導致髖關節脫落。
現在網上也有賣各式各樣的新生兒睡袋,那種腿部寬鬆的,留給寶寶一定的空間,上半身是粘貼式的包裹。當時給多多也買了一個,但在多多醒著,用這種睡袋包裹會讓他神情緊張,緊接掙扎哭鬧不願包裹,多多姥姥說是因為沒有一出生就包裹,有點滯後導致他醒著已不願被包裹,可這種睡袋在寶寶睡著後個人覺得不大好操作,可能我個人操作不熟吧。後來我給多多買了一塊紗布的襁褓單,當時因為是夏天,紗布我認為很透氣,寶寶會更舒服。
在新手媽媽們可以在網上學習裹襁褓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包裹時不能蓋住寶寶的嘴巴和鼻子。而且左右兩側和胳膊之間,要留有一些空隙。以免裹的太緊,讓寶寶覺得不舒服。如果寶寶醒的時候不願被包裹,則立馬散開;如果發現寶寶有出汗、頭髮潮濕、小臉泛紅和呼吸急促時,一定要及時減少包裹的厚度或者散開;如果寶寶發燒也不能包裹,讓寶寶散熱。
二、撫觸按摩和給寶寶做被動操
寶寶出生後,白天醒著時候,媽媽就可以給寶寶做撫觸了,寶寶2個月開始就可以給寶寶做被動操,一定要注意室內溫度,尤其冬天要注意給寶寶保暖,撫觸和被動操也是媽媽與寶寶的一種情感交流,增進親子關係,緩解寶寶緊張,讓寶寶感受環境中的安全感,減輕寶寶的驚跳應激反應,還能緩解胃部不適、結腸脹氣,促進寶寶身體發育和協調能力,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有媽媽就會提出寶寶襁褓包裹到多大合適?對於多多,他本身就是個好動的寶寶,我本身就是等他睡熟後再進行包裹,他醒了就哭鬧掙扎,我就給他散開了,他2個多月後醒了後都是自行完成掙脫,擺動著身體先抽出一隻胳膊,隨之另一隻胳膊也就容易出來了,這時用得就逐步減少了,多寶4-5個月時就晚上給他更松得稍微包裹一下,因為冬天,也想讓他晚上暖和一點。所以這個時間不是固定的,一般6個月以後可以完全不用了,但我個人覺得3個月後白天可儘量少用,因為寶寶3個月後白天需要更多的活動,他會練習翻身,我記得在多寶2個多時給他買了那種躺著音樂踩踏健身架,他玩得不亦樂乎,有時玩累了就睡著了。
好動的多多
如果寶寶發育的比較好,那麼這個時間可提前,如果寶寶體質較弱,父母可適當的延長這個時間,還有如果是夏天,那父母可提前一點結束寶寶包裹睡,如果是冬天,那父母可以適當延長包被的時間!具體要根據情況來判斷!
網友父母們要根據自己的寶寶的情況來判斷,只有適合的才讓寶寶能快樂健康成長!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謝謝你打開小編的文章閱讀,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我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努力做個不吼不叫的智慧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養娃是媽媽的一場修行,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解決。一起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