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古人曾用《詩》作為孩子們的啟蒙讀物。但今天,也許《詩》對於我們來說太久太遠了,那些遙遠的風土民情,那些神秘的祭祀樂章,那些懵懂初生的情愫,久遠到我們需要複雜的注釋才能讀懂一些一許。
年少時讀詩,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長大後讀詩,也許就是某個時間點,遇到了某個人,碰上了某些事,腦海中靈光一閃,那些沒法形容的情感、那些百感交集說不出的話、那些兜兜轉轉的原來如此,突然在遙遠的詩歌中找到了知音和歸結。
也許,那個時候你已經長大成人,開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養家,也許你躊躇滿志,也許你意興闌珊;也許你背井離鄉,也許你寂寂一隅,但因為有詩歌的陪伴,你,不孤單。
原來,讀詩的妙處在這裡。
我們提倡孩子和父母一起讀詩,在孩提時就啟迪情感的感知力,得意時淡然,失意時泰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走完所有的人生歷程,但詩歌可以,甚至可以時時啟迪、時時鼓舞、時時安慰。
成年後回憶起和父母初讀詩歌的悸動,回憶起與世界頭回相見的欣然,那,才是最大的財富和前進的動力。
今天的啟蒙讀物,我們推薦果麥文化出版的《孩子們的詩》,編選了七十餘首來自全國各地3-13歲小朋友寫的詩。
這本書曾在全國各地風靡一時,其中選編的一首詩《挑媽媽》,因其簡單真摯的語言,更是打動了萬千父母的心。
不得不說,孩子,真是天生的詩人。
時下很多的兒童讀物,都是以成年人的眼光,或者成年人希望孩子們了解的思想而編制的。
而這本《孩子們的詩》,完全是以孩子的角度展示孩子的世界。就像父母們都知道的那樣,其實孩子更願意和他(她)的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他們之間有屬於自己的交流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態度。
孩子們會喜歡這本屬於《孩子們的詩》。
文學藝術創作發展到今天,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流派,講究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圖書館裡面放滿了各種各樣的文學創作指南,語文課本里教了各式各樣的寫作規範。這本書卻不同,簡單、直接、不加修飾的講述,天馬行空的想像,童趣卻不幼稚,其間的詩意也能真真實實的撼動成年人。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兒時的自己,藏著最初的童心和童真。
為人父母,看著一個生命慢慢成長,體驗生活和情感的奇妙,因為有詩,才有遠方。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願我們每個人和我們的孩子,都能始終葆有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