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岡仁波齊
在西藏,許多人的一生夙願,就是到岡仁波齊朝聖。西藏不缺神山,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卻都把岡仁波齊視為神山之首,世界的中心。
為什麼是岡仁波齊?
屋脊上的屋脊
世界的屋脊在西藏,西藏的屋脊在阿里。
西藏阿里地區,雄踞在中國西南邊陲,平均海拔4500米。地殼隆起、河湖沉積、流水切割、風化侵蝕,自然用粗簡有力的工法,在這裡造就了高山、土林、冰磧、火山、草原等雄渾瑰麗又截然不同的風貌。
高山草甸。 圖/沈晶
阿里的南部有一條小山脈,岡底斯山脈,主峰是海拔只有6714米的岡仁波齊(岡底斯山脈最高峰其實是7095米的冷布岡日)。岡底斯山脈的南部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海拔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光是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座。
在巍峨的喜馬拉雅面前,岡仁波齊確實不算高聳。
但岡仁波齊的雪山融水,孕育了四條大河——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它們朝著四個方向開始了史詩般的奔流,孕育著沿岸燦爛的人類文明。神奇的是,在流向不同方向和地域後,最終卻又都注入了印度洋。
岡仁波齊河谷。圖/視覺中國
北坡的獅泉河(森格藏布)是印度河的正源;南坡流出的象泉河(朗欽藏布)也是印度河河源;東坡流出的馬泉河(達卻藏布)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南坡流出的孔雀河(馬甲藏布)則是恆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河流在兩岸孕育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古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
近百萬年前,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形成了岡底斯山脈。自此,岡仁波齊就矗立在這片高原上,見證著日後人類文明的崢嶸更迭。
萬物有靈
阿里是美麗的,雪山連綿、江河縱橫、草原廣袤,但實在算不上適宜生存。
南面喜馬拉雅山脈的巨大山體,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崑崙山脈則阻擋了北邊西風環流的氣流。平均4500米的海拔,氧氣稀薄,冰雪風雹肆虐,雪和冰川的反射更是加劇了寒冷。
經過原始先民漫長而又複雜的造神運動,大約在3500年前,原始苯教誕生了。原始苯教認為「萬物有靈」,奉周遭的高山、湖、水、風、雪、冰雹和動物等為神靈。
在西藏角落裡誕生的苯教,卻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當時除婆羅門教和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外,其餘大都只有泛神崇拜和簡單的祭祀,並未初具文化形態。
大約在公元6世紀時,辛饒米沃統一西藏,在離岡仁波齊不遠的象雄地區建立了象雄王朝,並革新原始苯教為雍仲苯教。象雄時代,部落酋長、王公貴族和臣民們都匍匐於岡仁波齊腳下,祈求它的護佑。
數千年來,世界各地的先民都將巨大的岩石和冰川視為通往天國的階梯。古希臘人相信,他們的神靈居住在俯瞰著愛琴海的奧林匹斯山頂。
藏族先民也認為,每座山、每個湖泊都可能是某個神祗的魂魄所居之處,便認定外表奇特的山峰湖泊為「神山聖湖」。當時的人們並沒有現代地理學和海拔測量的概念,只能通過肉眼來判斷高低。岡仁波齊雖然絕對海拔不高,但遠遠看去非常顯眼。
極高的雪峰是冰川塑造出來的,往往山形尖銳而線條硬朗;岡仁波齊峰頂卻比較「圓潤」,群山之中顯得雄渾剛毅,氣勢恢宏。岡仁波齊峰頂向陽面,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陽光之下更加耀眼。
岡仁波齊峰由岩性軟硬相間的砂礫岩層組成,山體形成時,不同岩性的地層平鋪疊聚,形成了近乎平行的水平紋理。苯教的世界形象是「九疊雍仲」,九個相疊的象徵世界共有九層,正好與岡仁波齊峰頂的九道橫向痕跡相對。岡仁波齊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岩層,還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卍」字;它被稱呼為「雍仲」,象徵著永恆。
數百年後象雄王朝覆滅,但苯教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對神山(包括岡仁波齊)的崇拜,在往後的數千年里,卻在藏地延續了下來,直到如今。
一座神山,不同信仰
唐朝時期,松贊干布吞併象雄王朝、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也是這時,佛教由印度傳入西藏。
佛教傳播時,遇到了西藏本地苯教信眾的排斥。較早來西藏傳教的蓮花生大師,便「聰明」地吸收了本地宗教的成分,將苯教的神祗也收為佛教的護法神,一併崇拜起了神山和聖湖。
公元10世紀時,傳說佛教大師米拉日巴和苯教大法師那如本窮都要在岡仁波齊修行,他們決定進行比賽,勝利者可占有神山。第一局比誰能在日出之時登上峰頂,兩人打成平手。第二局時米拉日巴說:這一次如果再打個平手怎麼辦?那如本窮心急,說:再打個平手就算我輸。結果兩人又是平手,那如本窮心甘情願地認輸。
米拉日巴說:比武鬥法不見輸贏,你提出的條件對我有利,可見你寬厚仁義。只因我捨不得此山,只好如此無禮了。附近有一座小山氣勢非凡,作為你的修行之所,不知意下如何? 那如本窮說:大師說的正合我意。岡仁波齊旁邊有一座黑色的小山,傳說那就是米拉日巴移來給那如本窮修行的地方。
岡仁波齊流傳著這個著名的「鬥法」故事,看似結局圓滿,其實暗示了現實:佛教與苯教曾有過漫長激烈的鬥爭,最後以苯教落敗告終。
公元10世紀時,曾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有一支王族後裔從拉薩逃往阿里札達地區,而這正是象雄王朝和苯教發源興盛之地。
大自然似乎早就劃定了邊界和可能性,文明的波動不會離這裡太遠。百萬年前,札達曾是片約500多平方千米的古大湖,青藏高原抬升、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湖盆升高,水位驟降。隨著湖水被疏干,那些被湖水沖刷過的沉積物便顯露出來,再次經受季節性水流的沖刷,便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態的形狀。由於鈣質膠結,這些土做的「樹木」直立不倒,乾旱寒冷的氣候使植被漸漸消失,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壯闊獨特的地貌景觀——札達土林。
札達土林的砂岩具有和黃土高原上黃土相同的性質,可以很方便地在上面打洞、但又不會倒塌。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逃亡的吐蕃王族後裔在其上打造了龐大複雜的洞穴群。
藉助地勢將王國建成一座座堡壘,而王宮就在峭壁的最高點,所有方位一覽無餘。古格王朝就此建立,「古格」也就是洞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