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外面玩,肚子餓了就找了家麥當勞餐廳隨意吃點,OK要了他最喜歡吃的甜玉米,吃了一半就擱在旁邊開始吃別的東西。OK爸以為他不要吃了,取過杯子正準備挖著吃起來,OK一見立馬跳起來:「不行不行,我還要吃的...」,說著就直接奪過了甜玉米杯。
搶過杯子後OK就管自己往嘴裡塞了起來,生怕再被搶走似的……
一個快六歲的孩子,不怎麼顧及他人的感受,我其實心裡有點不是滋味,這一代的小娃兒們普遍比較自我,太少有機會去感知和顧及別人的感受了。
尤其是家裡如果有老人,他們大多對孩子非常溺愛,在生活上總是以孩子為先,慢慢的,孩子習慣了總是由別人來順應他的感受,繼而缺乏了對他人的共情能力。
沒有共情能力的孩子,不會受歡迎,情商也一定不會高!
教給孩子共情,而不是同情
之前有個媽媽說:
有一次累了一天很想躺著休息下,可是娃卻在那鬧著非要媽媽陪,動用殘存的耐心跟他說:「媽媽今天很累,讓媽媽休息一下好不好?等媽媽休息好了,就陪你玩。」可是娃不依不饒,拽衣服、拽頭髮,只想把癱倒的老母親拽起來。
媽媽問我他的孩子完全不會體諒媽媽,是不是太沒同情心了?
事實上,並不是同情心的問題,而是共情能力的問題。
正是因為我們經常會把共情和同情兩個概念混淆,所以我們總以為教給了孩子怎麼去做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就可以讓他們成為受歡迎的人。但事實上,光有同情是沒用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還是說剛才上面提到的那個故事,孩子不能去體會媽媽難過的處境,也就意味著他一定不會去體會別人悲傷、痛苦、快樂...的各種情緒。
有個TED動畫短片,通俗易懂的解釋了共情和同情的區別:
小狐狸掉進了一個地洞,他在底部大叫\"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有共情力的大熊,從洞口走了下去,和狐狸一起體會洞裡的黑暗和無助,告訴狐狸「你不是一個人在這裡」,讓狐狸不再孤單和害怕。
有同情心的鹿的做法則是:從洞口探進了腦袋,問候到:「哦,很糟是嗎?」這樣的關心讓狐狸接不上話。鹿還更為同情地問狐狸是否想吃他手上的三明治。雖然相信他是真的有同情,但這樣的同情只會讓人的感受到更糟。
共情是種連結,是能夠將對方的感受連結到自己心裏面,而同情心只是種回應。
2分鐘的小視頻,大家可以看下,很有內涵,也非常感人
所以,共情能力,指的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別人的立場和感受的能力。
孩子的共情能力在幼兒期形成,
所以趕緊重視起來
共情能力是影響未來工作生活人際關係極為重要的一項基礎能力。
共情能力強(也就是情商高)的人會真正讓人感到舒服,共情能力弱的人在人際交往和事業發展上都會受到限制和阻礙。
而共情能力,在幼兒期就已經形成。根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娃到四歲就會有共情能力,會設身處地的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萊比錫和萊頓大學的人類認知和大腦科學研究所(MPI CBS)的研究人員指出,共情能力是一種社會意識,這個意識來自於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纖維的連接,這種連接在娃4歲左右的時候會真正發育成熟。
所以共情能力的發展和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也是相關的,在整個幼兒期到青少年期,隨著孩子的整個社交和學習生活環境,他們的共情能力是不斷積累和加固的過程,最終到達了成年時期的高情商,並且影響成年後的個人發展情況。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曾經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表現出更強的共情能力的孩子,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不僅如此,他們還資助了很多貧困孩子。而那些不具備共情能力的娃很多中途輟學,沒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生活。
早期共情能力培養的
最佳環境是家庭
共情能力的培養,更有效的不是教,而是讓孩子習得,形成一種固定的腦迴路。這種腦迴路的形成就是在早期生活中滲透在生活中的點滴。
有個朋友抱怨他老公在她不身體不舒服時只會來一句\"多喝點水\"就沒任何表示了。但老公其實對他挺不錯,要說哪裡不對,那就是情商不夠高。而她老公的這種低共情力和他從小到大家庭的環境有莫大的關係。朋友老公小的時候,他爸媽工作很忙,家裡還有弟弟,所以對他的要求基本都是粗暴拒絕。而到了上大學,爸媽也因為反思自己過去太不懂得教育、又對他過於遷就,長幼輩關係又過於隨意,讓他更加無所適從,自己也覺得自己的情商堪憂卻無力改變。
所以在孩子早期的共情能力培養中,最能影響到他們的是爸媽如何回應他們情緒。
>>>孩子發脾氣或不開心的時候不是講道理,而是肯定他們的情緒
這個點我之前曾用一篇文章來講這個道理,回顧 《娃兒發脾氣時正是培養高情商的好時機!》
孫儷在微博上也分享過自己的這個做法: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咱們要做的就是先給他們一個擁抱,不要說教,而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支持、還有鼓勵。」
除此,在和娃共情時,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以套用這個萬能句式:
\"我感到/覺得...當你...你可以/但是我希望...\"
比如OK小的時候總是喜歡把玩具攤的到處都是,叫了好幾遍都不收拾,這個時候,我就會把他叫到跟前,跟他這樣說:
\"媽媽覺得很困擾,因為你把玩具弄的到處都是,這樣腳踩到還容易摔倒,你看你小腳踩上去是不是容易很疼?那你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收收好麼?\" (雖然是萬用模板,但是不要當成是你要求孩子按你要求做的武器,比如自己也沒有要靠近和理解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行為,只是用嘴說一說。)
>>>教會娃識別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把的感受說出來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培養娃的共情能力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教會他們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這一點我們說了無數次,但是還是要強調,要知道只有先了解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才能關注和理解別人的感受。
在娃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幫他們把感受說出來,也可以貼上「標籤」——我這是高興,難過,生氣... 讓他們學會把感覺和情緒反應聯繫起來。
等娃會表達了,我們就可以引導娃說出自己的情緒,讓他們用「我感到...」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北美的很多幼兒園,老師也會用遊戲的方式讓娃理解情緒。比如很多學校都有一種教具叫情緒識別卡,上面畫著各種各樣情緒的表情
老師會跟孩子們模擬一些虛擬情景:
「雷歐的玩具掉地上了,髒了,雷歐會是什麼感覺/會怎麼樣/會是什麼表情?」
孩子們可以從卡里選擇不同的情緒詞彙來回答,我們在家裡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教會娃識別不同的情緒。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好的家庭關係是培養娃共情能力的基礎。
當娃的情感需求在家裡得到滿足時,他們會更有強的共情意願,當娃從爸媽這裡得到很多安全感的時候,他們更有可能表現出對他人的理解和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