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法則:不想讓孩子變成「巨嬰」,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做這些事

作者:CUP       2019-07-24 10:38:13


"

東東已經上幼兒園了,可是在學校里的老師卻發現,東東不會自己穿衣服,一有事情就會喊老師,甚至連上廁所都需要老師幫忙,老師將這一情況告知了東東的媽媽,東東的媽媽表示她也很煩惱,因為東東從小就都是這樣了,平時在家裡也擔心他會做不好,所以就乾脆全幫他做了。

正是因為東東媽媽這種怕麻煩的心裡,導致東東習慣了做什麼都依賴別人的這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恰恰不利於他的成長。

狐狸法則

在狐狸的世界裡,成年的狐狸是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因此要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否則在物競天擇中就會被無情地淘汰。

著名的美國總統林肯,小時候與母親去公園玩耍,遇到一個高台階,想爬上去,但是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這個時候他向自己的母親求助,母親並沒有直接幫助他,而是在一旁鼓勵他,最後他憑藉自己的能力爬了上去。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林肯一生都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一直在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不管遇見什麼困難他都不放棄,努力想辦法克服,持之以恆地走下去,直至最後的成功。

父母把一切都給了孩子,還覺得不夠

某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14名受訪者發布調查問卷,調查顯示有受訪者中占34.8%的人表示身邊父母包辦孩子個人事宜能持續到孩子上大學。調查還顯示,受訪者覺得父母過分掌控孩子個人生活所帶來的負影響包含:孩子無主見(58.9%),孩子性格優柔寡斷(55.5%),助長孩子懶惰和依賴性(51.0%)。」這些「壞毛病」每項發生率都超50%,數字令人唏噓。

現如今的社會,因為父母過度寵愛孩子,「孔雀女、媽寶男、啃老族」群體越來越多,中國式的父母總是覺得,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還覺得不夠,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會想盡一切辦法,為他準備好未來一切。前段時間熱播的劇《都挺好》,主人公蘇明玉的父母對兩個兒子從小就是有求必應,先後賣掉兩間房子滿足兩個兒子留學、買車的需求,兩個兒子成年後,一個沒有擔當,一個只會啃老,而主人公蘇明玉從小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後成為了一個集獨立、堅強與一身的金領女強人。

當父母為孩子的未來承擔得太多的話,孩子就不需要去承擔本該屬於他的責任了。如果父母在跟這個功能相關的事情上做得太多了,其實就剝奪了孩子這一自我功能的成長。那這個孩子相當於溫室裡面的花朵,經不起風吹日曬雨淋。

長期的包辦,很容易導致孩子養成一些壞習慣

孩子情緒容易崩潰,一不被滿足就生氣

湯圓是個三歲的小男孩,他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自然湯圓是兩家人的寶貝,十分寵愛,過分溺愛讓他變得很任性愛發脾氣,簡直拿他沒法。想要的東西不給買就跺腳撒潑,玩積木搭不好也要哭鬧發脾氣。有時候在外面或有客人時也這麼鬧,不滿足他的要求就生氣,湯圓媽媽都有那麼幾個瞬間想假裝孩子不是自己生的。

其實孩子經常哭鬧發脾氣是一個很好理解的事

一方面他是想引起注意:他通過發脾氣成功地把你拖下水,吸引了爸爸媽媽的注意。有人跟他一起分擔壞情緒,或者幫助他解決引起他發脾氣的困境。

所以會發脾氣的小孩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孩子屬於特別愛發脾氣,隨時隨地都在發脾氣。必須得說,這個壞脾氣小孩兒是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等其他養育者共同培養出來的。

而且孩子會通過發脾氣控制你:這些脾氣暴躁的「小壞蛋」,本來也和其他孩子沒兩樣,偶爾發發脾氣。不同的是,他通過發脾氣嘗到了甜頭。比如原來不給他買玩具,發發脾氣就得到了。當他發現可以控制爸爸媽媽的時候,發脾氣就不再是單純的情緒發泄了,而是一個豪華版遙控器。

很多家長對待哭鬧的小朋友的解決方式就是:要東西——不給——哭鬧——還不給——繼續哭鬧——算了,投降了,給你吧!溫柔易得,堅定難求。但其實父母應該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停止腦中想的事,眼中才能看得到孩子。看到他的願望和心情,仍然選擇堅持拒絕,這才是溫柔地拒絕的真諦。等孩子哭過鬧夠,停下來後。再來做情緒引導,告訴他發脾氣的時候時候可以打打枕頭,做做深呼吸,嘗試一些不會傷害到自己和別人的法子。

沒有誰是一生下來就是完美的,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小小的孩子生下來仿佛一張白紙,慢慢染上和我們相類的優點和缺點。對付孩子的缺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在對付鏡子裡自己的缺點。有的人選擇否認,有的人選擇打擊,而我希望能接納包容,然後一起改進,一起成長。

孩子喪失動手能力

誰都知道「心靈手巧」,現在的家長也都知道動手能力和聰明程度的關係。但是,對於現代的中國家庭,真正讓孩子動手的機會並不太多。孩子小的時候,總覺得孩子小,不捨得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大了,又覺得孩子功課任務重,壓力大,沒時間培養孩子跟學習無關的動手能力。導致孩子長大後,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一點生活基本常識都沒有,就變成了十足的「巨嬰」了。

魏永康從2歲開始就能掌握上千個漢字,從小就被稱為神童的他,在13歲就以高分考上了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而神童的締造者是他的媽媽,他媽媽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於是便直接包辦了他的生活,為了不耽誤他看書,魏永康在上高中時,媽媽都還一直喂飯。

可是,到了北京獨自生活的魏永康,在離開媽媽以後,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天冷了不知道加衣服,天熱了可能還裹著棉襖,最終因為沉迷在房間看書,錯過了考試而被中科大退學。

家長的包辦代替,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生存發展的能力,是在殘害自己的孩子。兒童時期的習慣培養就像一粒種子,等到秋天要收穫的時節才匆匆忙忙開始播種,就已經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開始有意識有計劃地撒種、灌溉、施肥,才能讓這小小的種子及早發芽、茁壯成長。動手能力是孩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養也要在兒童時期開始。很多家長都忽略這一點,一味追求學習成績,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影響孩子成長的中的很多能力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也就是要動手,去體驗生活,體驗知識。

人的思維發展與動手能力有直接的關係,動手的時候大腦皮層更加活躍,從而促進大腦發育。在我國,我們的孩子動手能力普遍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跟中國家長尤其是老人們喜歡讓孩子幫孩子有關。比如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有些家長看不慣孩子吃飯掉得滿地都是米粒,洗手洗得滿身都是水,索性替孩子包辦一切,認為這樣省心、省時、省事。尤其是老人怕弄的地上或衣服上髒兮兮的,他們就會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喂他們吃飯,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影響了孩子動手能里的提高。其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孩子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孩子一天天長大,可生活能力差得不行。甚至有的孩子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還不會自己洗衣服、燒飯、打掃衛生……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每家門上都掛個西瓜,鄰居拍照發上網…你有素質的樣子太美


嘴巴里這兩根帶子很重要,關乎孩子顏值、出牙和說話


寶寶多大認字好?過早識字的孩子有優勢嗎?


孩子玩耍時,會讓孩子變笨的6種父母,你是嗎?


奇蹟男孩:聰明的家長不止看到了善良,更是看透了好教育的重要性


三種跡象表明你的孩子有了更高的人生格局


寶寶斷奶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寶寶輔食」夏日吃它,再也不怕寶寶沒胃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