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在孩子們心中,有性別平等嗎?他們對於男孩與女孩有著怎樣的定義?孩子們的學術能力、大腦發展與職業規劃會因為性別存在差異麼?構建一個無性別差異的課堂是否有助於孩子們的成長?相信紀錄片《The Effects of A Gender Neutral Education》(無差異性別教育的影響力),能解答我們的疑問。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安瀟AnnXiao (ID: sukiandsula)
文丨AnnXiao 編丨Travis
英國醫生Javid Abdelmoneim是一名電視主持人,他以學齡兒童性別意識的研究而聞名。
Javid Abdelmoneim
他認可今日的英國,是一個為男女平權而不斷努力的國家,男人和女人應該有同樣的機會和職業選擇。
但他好奇的是:在孩子們心中,有性別平等嗎?
為了尋找答案,他來到了懷特島的一所優秀的公立小學,這裡有300多名5-11歲的孩子。他走進了Andre老師的教室,這裡的23個三年級孩子大多數是7歲。
他們出生的2008年正好是英國頒布「男女平權法」的時間,這是全世界最全面的「反性別歧視法」。
所以,這些孩子從出生以來,理應生活在一個宣揚男女平等的環境里,會認為男性和女性應該被同等對待。
但現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孩子的心中是否相信性別平等呢?
答案是:不存在的!
孩子心中的「男孩」和「女孩」
Javid醫生與倫敦大學心理學家合作,給這23個孩子做了一系列實驗,來測試他們的性別角色意識、自信水平、同理心等各方面心理狀態。
實驗多種多樣,比如讓孩子們投票,男性和女性都有什麼樣的特徵;比如用關鍵詞描述自己;比如糖果的延遲滿足;和嘗試用多種詞彙形容情緒等等。
當測試結果出來,醫生和老師都震驚了:
7歲的男孩和女孩們,都深信著男女截然不同,他們對於「男孩該做什麼、女孩該做什麼」有著極為刻板的想法。
當問到:都有什麼關鍵詞來形容男孩和女孩?孩子們給出的是非常「典型化」的回答。
男孩用「聰明、強壯」形容自己。他們說:
「男孩比女孩更聰明。」
「男孩更重要,因為男孩可以保護女孩。」
「男人更強壯,可以做更多工作。」
「男人更成功,因為可以當總統和首相。」
女孩們形容自己的關鍵詞是:漂亮、口紅、裙子、桃心等等,大多是和外貌相關的詞彙。她們說:
「如果女人生了小孩,男人就得去工作並且掙錢。」
「男人更適合當領袖,因為他們更聰明」
在自信方面,有50%的男孩描述自己是「the best 最棒的」,而只有10%的女孩用「最棒的」形容自己。
女孩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自己的智力能力;而高估了自己能力的男孩是女孩的三倍。女孩們尤其在數學上缺乏自信。
而男孩們對於描述自己的情感有困難,他們的情緒相關詞彙儲備很少,無論是什麼負面情緒,他們用的最多的就是「生氣」一詞。這種表達的局限性,也阻礙了男孩們發展同理心。
而女孩們則有豐富的詞彙來形容自己的感覺。
Javid醫生對這樣的測試結果很失望。
這麼巨大的差異,難道都是男孩和女孩的生理結構決定的嗎?Javid醫生要去探個究竟。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到底有多麼不同?
男孩和女孩有生理上的差異,這是常識。
但是這些生理上的不同,能夠解釋他們在性別角色認同上的巨大差異嗎?
Javid醫生去拜訪了「Aston大腦掃描中心」的Gina Rippon教授,她是英國領先的腦部神經圖像專家。
Gina教授說:「以下這個結論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一百年來人們都相信,男性和女性有很大差異是因為大腦結構不同。
但事實上,男孩和女孩,在大腦結構上幾乎沒有差別。」
「那為什麼男孩和女孩的行為和想法如此不同呢?」
Gina教授說:「孩子的大腦非常柔軟靈活,很多變、很容易被塑造。大腦的發育是和養育環境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的。
男孩和女孩行為上的巨大差異,並不是在胚胎時就註定的,而更多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孩子飢餓的大腦會不停地吸收從環境而來的信息。
如果在養育過程中一直被賦予「粉色」、「藍色」的性別角色,人們普遍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深刻。」
無性別差異的課堂能做什麼?
如果Gina教授是正確的,那說明男孩女孩的行為差異和性別意識,並非都是由生理來決定的,而是養育環境教給了他們不同的技能、並被賦予了由外來的認知。這些固定思維,會對他們成年後的生活和成就產生影響。
Javid醫生想要在這些孩子中,創造一個「無性別差異」的課堂。他想要改變孩子們對自己性別身份的既定想法、和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局限想像。
他相信,孩子們需要有一個「沒有被區別對待的童年」,長大以後才會真的理解什麼是「平等」。
Javid醫生決定干涉教室里的「性別差異現象」。他要挖掘出男孩和女孩被不同對待的種種細節。
在這個「無性別差異的課堂」,醫生都做了些什麼?
1. 用積極的詞句強調性別的相似性
Javid醫生的第一個舉動,是讓孩子們把有心理暗示的積極詞句貼在牆面上,不斷提醒孩子們男孩和女孩的相似性,而不是差異性。
比如這樣的句子有:
男孩很強壯;女孩很強壯;
男孩很聰明;女孩很聰明;
男孩很敏感;女孩很敏感;
男孩具有同情心;女孩具有同情心;
相信你自己;你可以做到!
等等
這些信息告訴他們:男孩能做的,女孩也能做;女孩能做的,男孩也能做。
每天很多這樣細小的信息傳遞給孩子,就會帶給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而逐漸打破思維定式。
2. 平等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班主任Andre和孩子們的關係特別好。
當Javid醫生觀察老師的行為,發現在課堂上,他提問之後,會不自覺地更多讓男孩來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