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一連在悟空問答收到了好幾個關於嬰幼兒睡眠時長的提問,有的媽媽擔心寶寶睡得太少了,有的擔心睡得太多了,有的還覺得寶寶睡得不夠踏實,擔心影響生長發育。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我發現,同一個問題下的其他回答者,往往都比較隨性,更多是在憑感覺、憑經驗來定義嬰兒的睡眠。比如,有的回答者覺得新生兒一天可以睡16-20個小時,有的回答者覺得小嬰兒晚睡晚起也沒關係……
emmmmmmm,我們還是從比較科學的角度,來講講嬰兒到底應該睡多久、如何判斷嬰兒是否睡夠了吧!
嬰幼兒每天到底該睡多長時間呢?給大家一個參考標準,下圖是來自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於2015年發布的全年齡段睡眠時長建議:
圖中有根據年齡劃分的建議時長、正常範圍內的上下限,以及不推薦的睡眠時長。大家可以比對一下。
再貼一個,來自《法伯睡眠寶典》的嬰幼兒睡眠時長建議:
注意:法伯的睡眠時長推薦總體有些偏少
不過,這些都是參考值,畢竟人體的生長不是像科研一樣精確,有一些偏差都是正常的。我在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查詢的時候,看到他們不同的文章,關於同年齡段的睡眠建議也會有半小時到1小時的偏差。
結合圖中的時長建議,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媽媽們覺得寶寶沒有睡夠,但事實上,寶寶已經睡得足夠多了。
比如新生兒階段,很多人覺得寶寶吃了睡睡了吃,一天要睡上20個小時,但事實上,16個小時就足夠了,全天有8個小時的清醒時間呢。
再比如9個月左右的寶寶,晚上8點睡到早上7點,上午9點半睡1個小時,中午睡2個小時,有的媽媽還覺得睡得不夠,但其實已經算睡得很多的寶寶了。
關於睡眠總時長統計,媽媽們也常會有一些誤區,因此我們建議:
1、不要憑感覺算時間,而是要紀錄下來
我理解很多媽媽帶孩子很累,總是陷在吃喝拉撒的循環里,於是便會直觀地感覺寶寶睡得太少了。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寶寶是睡夠了時間的,如果我們還要求他們繼續睡更多,自然就會出現睡得短、醒得頻繁的情況了。
因此,如果想判斷寶寶是否真的沒睡夠,我建議大家用筆記下來,現在有很多APP也很方便,隨時可以紀錄,幾秒鐘就能完成。連續紀錄一周,再綜合判斷嬰兒的睡眠情況。
2、打盹兒、迷糊也要算時間
有的媽媽算時長只算「整睡眠」,比如夜間的深睡眠時間、午覺時間,而忽略了迷糊、打盹兒的時候。
其實,迷糊、打盹兒也是要算在睡眠總時長裡面的。
因為嬰兒睡眠周期和睡眠模式的制約,他們一個睡眠周期只有45分鐘左右,而其中有一半時間都是淺睡眠,因此,淺睡眠和小睡也是嬰兒睡眠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容易忽略的是打盹兒,有的寶寶很喜歡打小盹兒,白天會有好多次,這樣的結果就是,整睡眠被拆成了一個個小盹兒,看似睡得很少,其實已經睡夠了。當然,我們還是建議不要讓寶寶打盹兒,而是合併成正常睡眠。
都說睡眠有助於生長發育,父母們都很擔心寶寶沒有睡夠,特別是睡眠時間偏少的寶寶。
不過一般來說,很少有寶寶真的是疾病性地睡眠過少,大部分睡眠偏少的寶寶都屬於「夜鶯型」寶寶,也就是說,屬於天生睡眠偏少的孩子。
其實這種現象也很常見,我們周圍也有這樣的朋友,有的人總是睡懶覺起不來,有的又瞌睡特別少,熬夜早起完全沒問題。所以都屬於個體差異,不用過於擔心。
那麼,怎麼判斷寶寶是否睡夠了呢?提供以下幾個參考標準:
1、嬰兒每次都是自然醒來,且情緒好,沒有過多的起床氣。
2、嬰兒每次入睡也是平靜入睡,而不是哭鬧不休,累到睡著的情況。
3、嬰兒白天很少打小盹兒,玩耍、吃飯等時候精神狀態都很好,不會打哈欠、犯困、呆滯。
4、嬰兒的情緒很好,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易怒、焦躁、煩躁不安。
如果沒有這些情況,那就說明寶寶是睡飽了的,就不用擔心啦!
當然,如果寶寶的總體睡眠時長遠低於上文表格中推薦的時長,那就需要就醫排查一下
小嬰兒不像成年人,沒有學習、工作、生活的壓力,他們無憂無慮,心裡唯一惦記的就是吃和玩了,也因此,小嬰兒的睡眠不會像成年人這樣「抓緊時間」,他們隨時可以睡覺,也就會出現一些因為「貪玩」而造成的睡眠時間縮短的現象。都是正常的,不用太擔心。
我是一個睡渣寶寶的媽媽,在心力交瘁中開始學習嬰幼兒睡眠知識,因為懂睡渣媽媽的苦,於是決定與大家分享我的所學心得。
業餘時間碼字不易,請多贊多轉發,謝謝啦^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