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僅是技術,還是一門藝術、學問。
我們只需要知道上學的目的是什麼,並明確這一點。那麼任何相關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都可以讓我們因此有一個標準和底線去堅守。在堅守的基礎之上,進行相關問題的抉擇。
擇校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盲目選擇有時候會超出孩子的能力和家庭承受範圍,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只談談如何把握住這個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一般來說,自然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學習越好,自然越想去更好的學校進一步提升,當然了,本身也有這個能力更好。
因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之下,往往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果。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帶孩子」,父母帶的孩紙,和爺爺奶奶帶的孩紙,行為舉止往往是不同的。
同一個葉片,不同的環境,可能造就不同的結果
所以,現實是,並不是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都是很強的那種類型。這是個體之間存在特長差異性導致的。
我們這裡並不是說,學習不太好的孩紙,成績上就沒有鹹魚翻身的幾率。反而現實恰恰相反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有些孩紙可能小學學習一般,但是初中就仿佛自行打通了任督二脈般「血脈覺醒」了,後知後覺,成績一路高歌或者猛進;比如有些學生小學學習很好,但到了初中之後某一年開始就不行了,甚至淪為倒數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是五花八門的。
我們這裡而是說,不僅要看成績,還要看家庭負擔問題。如果成績是倒數前幾名的那種程度的,那麼基本上沒有上面所說的「在成績上鹹魚翻身的幾率」。因為學習可無法一口吃個大胖子。所以去哪裡上都一樣,往往強行送入重點學校會使孩紙壓力山大。
面對現實,就是對自己負責
而如果說家庭負擔承受得起,那麼就算是倒數前幾名這種程度的學生「在成績上鹹魚翻身的幾率」沒有,那麼我們還有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選擇。也就是說,我把孩紙送進去,學習方面是不抱太大希望了,可是你得把同學關係搞好。也算是一種人際投資,畢竟既然去哪裡都一樣, 那我不如去重點學校了,反正家庭也承受得起。我們不需要去管這種人際投資未來會不會有回報有結果,我們只需要做好眼前的事情,其他勿論!
總結:
有條件 ,哪怕學習差些, 也可以去重點學校。搞搞人際關係,其他勿論。
條件有限,學習也倒數那種,則不去重點,也要盡力去些相對好點的學校,也需要搞搞人際關係,其他勿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