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我做完了作業!\"孩子完成作業後,激動地從房間裡走了出來。他伸出雙手,激動地說:\"媽媽,快點,我的獎勵呢?\"
看到孩子這幅模樣,我的心情很是複雜。我既為他完成作業感到高興,卻也為他只是為了獎勵而完成作業而難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完成的任何家務、作業,都僅僅是為了那個小小的獎勵。
讓孩子幫我洗碗,他拒絕了,除非我說:\"你幫我洗碗,我會給你獎勵的!\"又當孩子只想著玩不想寫作業的時候,我怎麼命令他,他都不肯寫,直到我說:\"你把作業寫了,我會給你獎勵的。\"考試考差時,我說的是,\"你下次給我考好了,我會給你一個很大的獎勵。\"
獎勵也從最初的一顆糖果、兩顆糖果、棋牌、看電視,到現在的遊戲機,甚至孩子已經和我要起手機了。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結果卻變成了父母求著孩子做,孩子才會做。
不止是我,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刺激孩子、給予孩子動力,採取了獎勵的模式,結果孩子慢慢地變成一個沒有主動意識的孩子。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孩子走入\"歧途\"。所以,父母有必要知道\"貝勃定律\"。
那麼,\"貝勃定律\"究竟是什麼?不斷地給予孩子獎勵,對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響?\"貝勃定律\"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那些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如何運用\"貝勃定律\"教育孩子?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之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學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在父母剛開始實行\"獎勵措施\"時,第一次,父母獎勵給孩子兩顆小小的糖果,孩子會表現地那麼高興。但是,第二次,父母不能只獎勵一顆糖果,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一顆糖果已經變得微不足道。
所以父母必須獎勵給父母更多的糖果,獎勵的次數越多,孩子對獎勵的要求也就越大。
那麼,過度實行獎勵制度對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響?
1. 將孩子的快樂與價值感物質化
孩子因為完成了一次作業,父母便給孩子相應的獎勵,比如說這個獎勵是糖果。孩子心思單純,大腦會認為自己完成一次作業的努力就值兩顆糖果。
也就是說,孩子會將他的努力、用汗水帶來的成果、以及在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快樂等價於兩顆糖果。
這樣的思維,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2. 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
孩子想要放棄時,父母對孩子說:\"只要你再堅持寫一會兒,或者把這一頁
習題做完,我會給你獎勵的!\"
孩子一聽,馬上動力就來了,於是乖乖地把父母交代給他的任務完成。父母以為獎勵措施會使孩子的驅動力更強,但實際上,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在逐漸削弱的。
因為孩子完成任務,不是為了自己好,而是為了父母所謂的獎勵。這就好比,父母是趕馬的人,孩子是馬。父母必須要推著馬往前走,孩子才會往前走。但是,一旦父母不推著孩子,孩子就不會自主往前走。
3. 孩子容易變得叛逆
一開始,孩子會為了獎勵而乖乖地聽父母的話。隨著獎勵逐漸變得有含量,
孩子會對父母提各種各樣不合實際的要求。父母心疼孩子,於是也就順應了孩子的要求,盡全力滿足孩子的要求。
但是,孩子並不會對父母給與他的獎勵看成是父母對他的疼愛。相反,孩子會把這些獎勵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旦父母不再滿足孩子的獎勵要求時,孩子並不會體諒父母,相反會會責怪父母。這樣一來,孩子會逐漸地背離與父母的意見。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Stephen,做過一個對比實驗:
以獎盃替代獎金,作為孩子學習的獎勵,獎盃的價格並不昂貴,大概100塊錢左右,但是對於小學生而言,同樣金額的獎盃比金錢更具備激勵效果。
可見,相同的金額,完全不同的獎勵形式,對孩子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
那麼,\"貝勃定律\"告訴了父母哪些教育孩子的要點呢?
1. 外在的獎勵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有這樣一句話:獎勵做得好,教育就成功了90%。但是,如果獎勵做得不好,那麼孩子的教育也就是不成功的。
父母不斷地給孩子提供獎勵,會導致孩子在完成所謂的\"任務\"時,考慮的不是\"任務\"本身,而只是考慮到:如果完成了任務,那麼我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呢?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只想著要趕快完成任務,而不是\"我要完成\"。\"欲速則不達\",結果,孩子的任務是低效完成的。
孩子只是為了獎勵而完成任務,沒有絲毫的內在動機。
2. 外在獎勵會消磨孩子的積極主動性
孩子因為獎勵而選擇去完成任務,獎勵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轉換為了孩子的外在驅動力。外在驅動力就相當於環境因素,內在驅動力就是孩子是自己想要去做才會去完成任務。
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太多的外在驅動力,一旦外在驅動力大於內在驅動力,孩子的積極主動性會被外在的驅動力壓制。
最終,因為一次次的消磨,孩子的積極主動性消失了。
3. 獎勵會讓孩子注重物質生活,忽略精神生活
對於孩子來說,一項任務,就相當於一個獎勵,這讓孩子忽略了他原本付出了多麼大的努力才能達到的。
若孩子形成這種錯誤的觀念,那麼孩子會把他的努力等同於物質。以後的學習、工作,孩子會只考慮努力給他帶來的結果,容易忽略努力給他帶來的成就感感與滿足感。
前者的人生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後者則是主要追求精神生活。
既然父母已經知道了不能隨便地給孩子獎勵,也知道了實行獎勵措施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正確利用\"貝勃定律\"?
別擔心,這裡有三個建議給你!
1. 將獎勵換成更有意義的事情
父母喜歡獎勵孩子零食、玩樂時間、電子產品,孩子可能會對這些東西上癮。
其實,父母可以巧妙地把獎勵換成一些有意義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的獎勵。比如說:書籍、心靈繪本、給孩子講故事、一次旅遊。
這些有意義的獎勵,不僅僅能促使孩子去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因為獎勵,而提升他的思維、格局、眼界、見識等等內在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