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作為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遊子來說,祖國就是自己的故鄉,自己的出生地和從小生活的地方就是故鄉。故鄉是一種鄉愁、鄉情、鄉音,故鄉有回憶不完的陳年往事,故鄉有百吃不厭的各種美食,故鄉是每個遊子一生為之魂牽夢繞的那一方天地。
故鄉是鄉愁的富礦。台灣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曾經讀哭了無數人,記得有一段格外經典: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
海外遊子這種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個未曾離開過故鄉的人也許不會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凡是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遊子,只要一出國,就會很愛國。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利比亞撤僑時,僑胞們感受最深的是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他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祖國萬歲!」一個人在外生活時間越久,思鄉的愁緒越濃,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想家的時候,遙望故鄉的方向,我們的心會同故鄉的脈搏一起跳動,因為我們是故鄉的孩子。
故鄉是美食的富礦。我的故鄉在揚州寶應大運河旁,提起淮揚菜,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老家的美食多了去啦!紅燒、清湯肉坨子百吃不厭、揚州蛋炒飯香噴噴夠味、黑桃烏燒牛肉片、紫皮茨菇紅燒肉、螺螄炒韭菜、水芹炒千張等家鄉菜,越吃越想吃,就愛這個味。還有老家腌的紅蘿蔔乾子、麻鹹菜、草木灰蛋,以及糯米年自餅、大糕、果子等,都是我的最愛。在外即便吃的是山珍海味,都不及家鄉一桌土菜和粗茶淡飯。回到老家什麼菜都是美味,在外生活了34年的我,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家鄉的美食,人的味蕾也是有記憶的。
故鄉是鄉情的富礦。「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鄉情是遊子與故鄉永遠割捨不斷的血脈真情,故鄉有我們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故鄉有我們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故鄉有我們兒時朝夕相處的最好玩伴。正如一首歌兒唱道:「誰不說俺家鄉好」。鄉情連著你我他,鄉情跨越萬水千山也是阻隔不斷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是鄉情最好的註解。鄉情中最可貴的要算親情,尤其是陪伴我們一起長大,甚至是一輩子的兄弟姐妹之情。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一顆感恩之心,珍惜鄉情、珍藏鄉情,做一個知足感恩的人。
金窩窩,銀窩窩
不如自家土窩窩
故鄉是懷舊的富礦。老家有句話:「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家土窩窩。」人越老越懷舊,離故鄉越久遠越懷舊。如今已年過半百的我,經常回想的都是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每次回家探親,與父老鄉親談論最多的還是兒時的趣事,尤其曾經的苦日子、窮日子,以及故鄉如今的滄桑巨變和值得回味的往事。懷舊的閘門一旦打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道不盡,故鄉的父老鄉親都是我的親人,大媽媽、二奶奶、三大爺、老爹爹、大哥大姐的,叫起來特別親切,往事如同過電影一樣一幕幕展現,如此難忘,如此清晰,懷舊也是一種美好。
故鄉是鄉音的富礦。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這首《回鄉偶書》,寫出了遊子對鄉音的特殊情感。無論在外生活多麼久遠,永遠不改的是鄉音。一句地地道道的家鄉話,聽起來是那麼的悅耳、那麼的動聽,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甜的鄉音。一句「辣塊的?」「我噶寶應的。」會讓我流淚滿面。每次在抖音視頻上聽到「寶應老冒腔」,那個親切勁兒就甭提了,如同喝了一口醇香的土酒,那麼柔綿悠長。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故鄉是一座富礦,是架起鄉愁、鄉情、鄉音的橋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情感寶藏,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故鄉更是遊子心中神聖的殿堂和幸福的港灣,有故鄉思念和鄉情牽掛的人就不會孤單,更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無論你身在何方,故鄉永遠會張開熱情的懷抱,等待遊子的歸來!
作者簡介:
江浙一兵,出生於江蘇揚州的寶應人,現客居浙江湖州。平時喜歡讀書寫作,公開發表散文隨筆、評論雜文等數百篇。寫作純屬個人愛好,我心我書,我書我心,記錄生活、感悟生活是為了珍藏一份美好的回憶。
編審/黃河
主編/阿紫
責編/無言
視覺/空青
本文系晚安寶應(ID:waby2019)出品,寶應生活網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