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謙
我們常說體內有濕氣,也時常聽到關於「脾濕」的一些說法,那麼脾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說「脾濕」之前,我們先要區分一個概念,就是關於「脾」的問題!這個「脾」並非我們一直以來認知的「脾臟」,此「脾」非彼「脾」。
脾≠脾臟
現代醫學說的心肝脾肺腎,就是指我們身體里確實存在的真實器官,而中醫說的心肝脾肺腎指的是功能系統。
現代醫學中,脾就是脾臟;而中醫中,凡是和「吐」相關的,都屬於胃功能,凡是和「瀉」相關的,都屬於脾功能,所以中醫說的脾是指功能上的,不是單指脾臟。
曾有位老中醫在為一個患者看診後,說:「你這病是脾濕引起的。」患者生氣地說:「你怎麼亂講,我的脾前兩年因車禍給摘除了,怎麼可能脾濕。」這個患者是把器官上的脾和中醫講的脾混為一談了。中醫講的脾,是功能性的,是運化水谷的功能,而不是指解剖學中的脾臟。只要是運化功能失調,都可以產生脾濕。
可以這樣認為,胃是一個糧倉,而脾就是一家物流運輸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將糧倉里的東西,合理地、適當地、有條不紊地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代謝出問題就會生濕
那麼,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中醫上有痰濕、寒濕、濕熱。究其根本,就是人體津液代謝失常的一種病理產物。換句話說,就是該代謝出去的東西沒有代謝出去。比如飲食習慣上,如果吃飯非常快,就容易給消化帶來負擔。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每天工作8小時,這時候身體不會太累,但是你非要兩個小時就把活幹完,身體自然受不了。人體在代謝的過程中,應該排出體外但是沒有排出的產物,我們就管它叫「濕」。
除了快食不好以外,過飽也不好,比如你這個糧倉只能裝100噸貨物,物流公司每天的運輸量也就100噸,結果你非給它裝200噸貨物,那肯定運不了,那麼,多餘的東西自然就積存在身體里形成「濕」。
當身體的「物流公司」出問題時,你的各個「零部件」還怎麼收它們的快遞?這個快遞可關乎著你的健康,因此千萬別小覷了脾濕的危害。
慢食少餐避免脾濕
我們預防「脾濕」等問題的飲食原則是:既不要快食,也不要過飽。同時,不要貪涼,因為寒主凝滯,很容易堵塞你的運輸通道。
另外,要多吃些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米、陳皮、荷葉、冬瓜等都是預防脾濕或脾濕之人的不錯選擇。
喝對的茶才會養生
此外,還要「科學」喝茶,俗話說,喝對茶養生長壽,喝錯茶傷身生濕。
我有個年長的朋友,特別喜歡喝茶,可是喝了一段時間,不但沒有神清氣爽,反而經常不舒服。原來,他最喜歡喝的茶是龍井和鐵觀音,而且口味很重,泡得非常濃,而這兩種茶都是寒性的,長期喝這兩種濃茶,會傷脾,脾傷了自然會生濕。
那麼,怎樣喝茶才健康呢?
一要分季節:春夏兩季,可以喝一點綠茶和烏龍茶,能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秋冬季節則適合喝一點紅茶或者普洱,這兩種茶是溫熱性質的,可以起到驅寒的作用。
二要分年齡:稍年長之人,紅茶、普洱茶可以適當多喝一點,綠茶、烏龍茶要少喝一點,尤其是烏龍茶,因為它的茶湯本來就比較濃。
三要衝泡有法:按照書本或者茶藝師推薦的比例沖泡最好,同時要適當淡一些,尤其是新茶寒性更強,因為茶葉存放時間太短,醇類、醛類含量較多,因此新茶雖香,但只宜輕品,不宜暢飲。
作為一個合格的吃貨,除了美味之外,健康更加重要,吃好喝好是味蕾的需求,但是吃喝的恰到好處是脾胃的要求,更重要。
(作者系著名中醫文化學者,孔醫堂創始人,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