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開《月亮與六便士》,每一章每一個字都充滿魔力,吸引著我不得不再次拜讀。
我驚艷於毛姆犀利的文筆,他對人性的剖析是那樣深刻,那樣到位。
高高在上的月亮,沉睡心底的理想,這是一個極易惹起爭議的話題。往往擁有理想的是大多數人,實現理想的卻是極少數人,為什麼?
一方面,我們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輕易臣服於世俗的意志,以致那美好的理想輕易地湮沒於瑣碎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里。
另一方面,我們常常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我們害怕嘗試之後的失敗和人們虛假的同情安慰,以致還未踏步就已止步。
於是,我們一邊抱怨著對現狀的種種不滿,一邊日復一日的繼續這種生活。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五年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過著毫無波瀾的日子。
夜深人靜的時候,想想這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莫名覺得可怕。
或許故事的男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就是這般,於是他在某一個深夜暗下決心,謀劃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拋棄了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兒女,穩定的職業、收入和不錯的社會地位,留下一封不到十行的家書,毅然離開倫敦,只身前往巴黎。
他的這一決定自然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包括他的妻子在內,所有人都以為他有了別的女人。
只有這樣的理由才是符合大眾價值觀的,縱使在探明真相後,人們仍然無法相信他是為了實現理想拋妻棄子的。對,為了畫畫。
對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來說,這簡直荒謬絕倫。他沒有紮實的繪畫基礎,也不再年輕,他的理想在別人眼裡可笑的有些可憐。可他根本不在乎,他從不在意外人對他的種種議論和看法。
在巴黎的日子窮困潦倒,他常常食不果腹,有一次差一點被活活餓死。可困苦和磨難不曾磨滅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他依然堅守。
他始終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姿態,而這恰恰是絕大多數人身上所缺乏的。
他不在乎自己畫的好與不好,不在乎別人對畫作的評論,不在乎自己是否能靠此成名,他只是單純的想畫畫,想盡情描繪出心中所見的那幅場景。
我想這才是對理想最純粹的追求和嚮往,不摻雜一絲一毫其他念想,無關功名利祿。
在最後的心靈家園塔希提島,起初他的日子也不盡如人意。一個好心人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可他只要一掙到買油彩和畫布的錢,就會跑到叢林裡去。
他工作穩定性很差,因為心裡始終住著那個沉甸甸的理想,工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如果可以不進食而活命,那他連吃飯也會放棄。
對他來說,最幸福快樂的時光應該是在與愛塔結婚以後,而關於幸福的定義,他這樣說
「她不打擾我。她做飯,看孩子,她干好我吩咐她做的事。」
對思特里克蘭德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不受外界打擾,專心畫畫。所有的一切人和事,都要為了他的理想讓步。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終於描繪出了內心的那幅場景,畢生的理想實現了,內心也得以安寧和平靜。
臨死前的囑託,是不被人理解,卻極其符合他的個性的。
他吩咐愛塔把他們的房子和所有畫作全部燒毀,這也是一種超然於物外的精神境界。
毛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完美卻真實的理想主義者,他自私冷漠、冷酷無情,卻能始終堅持不懈地追尋心中皎潔的月亮。
理想是美好的,通往理想的路途卻滿布荊棘,坎坷崎嶇。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外界的議論紛紛,都未曾動搖思特里克蘭德。我想,理想的達成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這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和行事風格。
關於月亮和六便士,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毛姆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只是這樣寫道:
難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你喜歡的環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就是作賤自己嗎?做個一年有1萬英鎊收入的外科大夫,有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於你賦予生活什麼樣的含義,你對社會要盡什麼樣的義務,以及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
誠然,選擇有很多種,卻從來不分高低貴賤。人生的最佳選擇,是追隨自己的心意,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無論你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請捎上一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執著,和「前路有光,初心莫忘」的信念上路。
理想,有些人終會抵達。希望在那樣的人群里,也能尋到你的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