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對於食材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從去年到現在,獲得自家圈養豬肉的途徑便得越來越難,因為養殖環境的變化,豬肉的肉質也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脂肪含量和肉質口感上,正是因為這種變化,所以在使用香料烹飪豬肉時,小鳴覺得我們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那麼如何調整呢?小鳴說說一些個人的淺見。
原本家養豬肉廣泛的時候,豬肉的脂肪含量和質量都較高,因此脂肪的香氣也較為濃郁,與此同時臊味也較為明顯。所以在之前烹飪豬肉類食材時,小鳴介紹的方式中會使用草果,草果既可以調節油膩度,以草果為定香調味,搭配上白芷去腥,兩者同時在烹飪之後會形成一股融合脂肪之後的香氣,而現在因為肉質的變化,脂肪的質量和含量的變化,草果和白芷對於豬肉而言,它們的作用在不斷的被削弱,因此讓它們退出主要的架構,便有了實踐的意義。
在最近烹飪豬肉的時候,小鳴覺得使用乾薑和良姜的混合搭配,良姜用在臣料的位置,乾薑用於佐料上,這樣在保證消除臊味的同時,乾薑可以調高香氣,而良姜因為味覺上比較清新,可以起到緩解油膩口感的作用。使用肉蔻用於臣料位置,在提升香氣的同時,可以改善肉質口感,以此來應對肉質口感上的一些變化。在定香的選擇上,使用了甘草於佐料的位置,讓它平衡各種香味,同時帶出回口的甘甜。
在前香部分上,桂皮和八角還是可以比較好的適用於現在的豬肉,但是在與之呼應的佐料上確可以做出變動。例如常用五加皮可以省略,因為肉質的腥味正在變弱。後香部分上丁香的用量也應該比起之前減弱,甚至是直接不使用丁香,這樣做為的是不讓丁香奪取了所剩不多的肉香。隨著丁香用量的減少,砂仁的用量卻可以有所提高,砂仁的香氣充裕,但是並不像丁香那般霸道而有掩蓋性,這樣可以增強回口香氣上豬肉的肉香感。
至此小鳴個人調整後架構為:桂皮 八角 肉蔻 良姜 乾薑 甘草 砂仁
在這個架構下,可以根據不同部位的食材特性,在酌情添加其他香料,如帶骨的添加些草蔻、腥味任然覺得有些重可以添加少許草果和白蔻等做法。總而言之,香料的應用是基於食材的,食材實際情況的變換,在香料使用的時候,也應該有所變化,這樣才能更好的找到香料與食材的契合點,讓美味繼續飄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