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北京小吃,您可能這輩子再也吃不到了

作者:CUP       2019-07-24 10:24:56


"

梁實秋客居台灣,直到晚年,最令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熱氣騰騰、濃濃的、酸酸的豆汁兒。然而時過境遷,果子乾、青醬肉、羊霜腸、豌豆黃、燙麵餃兒、蘇造肉……這些名字您還能叫得出幾個?又有多少至今還能吃著?

今天小編就來帶您看看,已經消失或者即將消失的老北京小吃。

炸肉火燒

炸肉火燒是一品燒餅的民間清真小吃版本。由於是清真,製作時改用素油,皮坯也從水面改用半發酵麵糰,而餡料則是牛肉和黃醬的搭配。下鍋炸制後,外酥內軟,汁多味美,黃醬濃郁,牛肉餡非常滑嫩。

據傳,伊斯蘭教的聖人默罕默德生前對油炸製品頗為偏愛,於是清真的少數民族最擅長的便是油炸製品,在北京像炸肉火燒之外,還有炸回頭、炸餎餷、炸三角等等,種類非常多,而且葷、素、甜、咸俱全,吃起來就是第一個字兒:香!

打面倉

打面倉屬於官府小吃,它其實就是升級版的驢打滾。

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驢打滾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紅糖餡,上鍋一蒸,再裹上豆面,挺好吃的。那麼到了官府里,也就提升了一個檔次,用熟芝麻代替黃豆面,用煎炸取代驢打滾的蒸製,總體來說口味也就要更香、更好吃。之所以叫「打面倉」,是因為這是官府里過年的時候吃的,除了屬於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之外,更有「倉也滿,糧也多」的這層吉祥寓意,表年年有餘。

果子乾

果子乾兒是早年北京人在冬季做的一種漢族傳統名點,是由杏乾兒、柿餅、鮮藕和葡萄乾兒等果品製成的。 數九,舊日的北京一到這個季節市面上就見不到鮮果了,能調味解饞的不過是些冰糖葫蘆、凍柿子,不像現在荔枝、西瓜、水蜜桃,南北鮮品琳琅滿目,在午後的烈日下吃上一碗這樣清涼解渴的甜品,甜滋滋感覺從嘴裡直到心裡~

從前的果子乾兒在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販,手持兩隻銅冰盞,上下顛動著賣的。過去稱這些小販是「打冰盞兒」的,他們除了賣果子乾,還賣酸梅湯、玫瑰棗、煮海棠、泡大紅乾兒,都是老北京人夏季食用的小吃。好吃歸好吃,但終歸還是由於街上小販在製作果子乾尤其是柿餅的過程中的衛生問題,國家在1953年明令禁止了製作果子乾,於是這款小吃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京八件

此「京八件」非彼「京八件」,這是指宮裡的「吃兒」。而我們常見的「京八件」,最普遍的是「酥皮八件」,實為「京八件」種類里最為低檔次的。

「京八件」是從清宮裡流傳出來的,「八件」寓意:「福、祿、壽、喜、吉、慶、有、余」,是老北京人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在宮廷里,「八件」分為三大類:頭行、破皮和酥皮。頭行比如疤瘌餅、核桃酥、杏仁酥、臥虎餅等,都是重油重糖,吃口非常酥;第二種就是破皮,是重油輕糖,比如薩其馬。頭行有180多種,破皮有130種上下,最後再加上酥皮,那麼這就是宮廷「八件」里的三大類。

而民間按不同的皮坯來分,除了我們常見的酥皮八件以外,還有軟皮八件、硬皮八件、奶皮八件、酒皮八件、芸豆八件,一共6種。然後這「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大八件是8個為一斤,有方有圓,方的不叫方的,叫「海棠紋」(方形為方中見圓,邊角是圓角拐彎,圓角就叫海棠紋),寓意「金玉滿堂」;

冰碗

清末民初的時候,北京出現了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堂子號」,這裡面有十家堂子號最為有名,位於什剎海邊上的「會賢堂」便是其中之一。

而「消夏大冰盤」就是會賢堂的鎮店法寶。取自後海的大荷葉,用冰窖里存的天然冰附於其上,中間擱上白蓮藕(膳食纖維比較少,水分大,富含很多澱粉,吃口兒特別脆,能生吃,沒有渣滓,所以又稱果藕——水果一樣的藕),旁邊碼上西瓜瓤,與白蓮藕一紅一白,搭配起來很漂亮,兩邊還要有竹葉青和羊角蜜兩種香瓜,再將上等鮮桃仁、鮮蓮子、芡實、荸薺等放在上邊,然後撒上來自台灣的綿白糖,放上來自杭州的桂花,用手捧著吃,這樣的一份在當時大概需要大洋八毛錢。

至於冰碗,則是用碗盛的,鮮桃仁、鮮藕、鮮荸薺放在裡邊,用冰糖水沖調出來,為口感更好、酸甜適中,有時會放上兩三片山楂糕。吃了這冰盤冰碗,入口清香,冰涼爽口,暑熱盡消。這種「什錦水果冰盤」,老北京大飯莊子均在開宴前後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歡迎。

甑zèng糕

很多人都誤解甑糕是源於陝西的小吃,其實陝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該叫「盆糕」。而北京甑糕用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中國就發明了一種器物叫「鬲」(gé),有點像扎啤杯,底下有三足,點上火就用來煮肉,上面又置了一個特別像屜一樣用來蒸的帶蓋陶器,這個東西就叫做「甑」。

北京的甑糕,用的甑是木製或是竹製的,尺寸相當小,直徑都在7厘米以內,底下有小洞,上面蓋帽。製作時,用的不是糯米,而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濕成大米干漿置入甑中,旺火蒸之也是由於製作甑糕的小攤販衛生條件極差,所以在1953年後,國家就明令禁止製作甑糕,於是甑糕也就失傳了。

蒸而炸

關於這「蒸而炸」,郭德綱在段子中做了這樣的描述:

郭德綱:過去北京城還有一種小吃叫「蒸而炸」!

李文山:什麼叫「蒸而炸」啊?

郭德綱:現在見不到了啊。

李文山:見不到了。

郭德綱:什麼叫「蒸而炸」?

李文山:什麼啊?

郭德綱:大餃子。

李文山:哦!

郭德綱:大餃子。是什麼餡的吶?是西葫蘆餡和羊油和的。 裡面有胡椒粉。活好了之後上鍋把它們蒸出來。這麼大個的大餃子。

郭德綱:蒸完之後不賣。賣的時候有一鐺。擱上油把它煎出來。特別焦、特別脆!好吃!

郭德綱:單預備一份醋蒜兒,蘸著吃!這邊吃、這邊拿剪子絞耳朵你都不知道疼!

李文山:呵!

郭德綱:就這麼香。

李文山:就這麼好吃。

郭德綱:名字起的好啊。

李文山:啊。

郭德綱:蒸而炸!

羊霜腸

小販們吆喝的嗓門總是那麼響亮,一聲「羊肚開鍋!」整條胡同都聽得真真兒的,伴隨著的還有那股子鮮香的味道一併飄進了各家各戶。如今,重慶的毛血旺和南京的鴨血腸仍然走紅,而羊霜腸卻逐漸消失了,也只有去一些清真食堂才能吃得到了。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再說都江堰


當中國各個城市熱成了狗,而南半球的人卻在舒適地過冬


有一種香料叫荊芥,家常吃荊芥的方法


新疆饢的名堂這麼多,這麼多年的饢白吃了


​這才是七八月最值得去的20個避暑天堂(下篇)


去美國的遊客一半都為了看它!這個公園到底有多厲害?


杭州出發只需2小時,安徽這座網紅小城,美景太多每天都人山人海


蒜泥茄子最極致美味的做法,西北小陳教你秘制調料,太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