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說不溜?快檢查下這些語言啟蒙的方法,你做到了嗎?

作者:CUP       2019-06-22 06:35:39


當前社會對個人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能說會道也因此成為每個父母都希望寶寶獲得的能力之一,而這種能力和和早期語言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

寶寶說話晚,說不溜?快檢查下這些語言啟蒙的方法,你做到了嗎?

說到兒童的早期語言發展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到西方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他們通過多年的調研首先證明了通過3歲孩子的語言水平可以預測他入學前的語言水平;後來又發現一年級孩子的語言學習水平如果有限,到了四五年級也很難再提升;進而,他們通過對數十年統計數據的分析,發現10歲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很好的預測他20歲時的學業、事業成就。

這個結論證明了老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是我並不是想抹殺三歲以後的努力,這些努力能夠讓我們在先天和早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我只是想說作為家長,為了給孩子打下一個更高一點的基礎,你應該了解什麼是早期語言發展的決定因素。

寶寶說話晚,說不溜?快檢查下這些語言啟蒙的方法,你做到了嗎?

4年,3000萬詞彙接收量,決定了寶寶的語言水平

美國的學者們也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們首先找了42個有同齡小寶寶的家庭,這些家庭的經濟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接著,他們每個月都會錄製一小時每個家庭的親子交流,這種跟蹤記錄一直持續了兩年半;在收集了足夠的素材後,他們又花了6年的時間進行整理和分析。

在近10年的研究後,他們得出了一組讓人非常震驚的數據:同樣為三歲寶寶,第一組家庭寶寶在三歲的時候的詞彙量已達1100個左右,而第三組家庭寶寶的詞彙量僅有五六百,落後了差不多一倍。

你一定很好奇,這種差距是怎麼來的?

研究人員繼續研究發現,第一組家庭的父母,平均每小時和寶寶講2000多個詞,第二組家庭1000個左右,第三組600個左右,當這樣的差距不斷累積起來,等到寶寶4歲的時候,第一組家庭的家長已經對寶寶說了4500萬個詞,而第三組只說了1300萬,中間相差的3000萬左右個詞,就是寶寶們語言發展水平的差距。相比之下,一部分寶寶確實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剛才我們已經說過,孩子3歲時的語言水平,直接與10歲、20歲以後的語言能力和學業成就成正相關。

寶寶說話晚,說不溜?快檢查下這些語言啟蒙的方法,你做到了嗎?

從這個殘酷的結論來看,好像家庭文化經濟水平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甚至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換句話說,投胎投得好,似乎是唯一的秘訣,這科學嗎?

為此,又一組勤奮的、來自MIT(麻省理工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們開始了新的探索。

他們同樣找來了一批家庭並按經濟水平分為三組,但是這次,他們會在每個家庭連續跟蹤錄製2天,並在其中增加了一項觀測指標,最後從眾多的數據中他們發現,有一個因素可以超越經濟文化階層對孩子的早期語言發展產生的影響,他們把這種因素稱為Conversational Turns(互動對話頻次)。

寶寶說話晚,說不溜?快檢查下這些語言啟蒙的方法,你做到了嗎?

Conversational Turns(互動對話頻次)

即親子對話由家長或任何一方發起,並且在5秒內得到對方及時回應的對話。

認知科學家們發現,一個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長如果能頻繁地和寶寶進行對話,寶寶的語言發展水平會超越同階層的平均水平。相反也是一樣的,如果家庭經濟水平高,但卻僅僅是單方面的輸入詞彙(比如用音頻、視頻節目、閱讀代替互動),而忽略了和寶寶的對話,寶寶的語言水平也會落後於同階層的平均水平。

說到這裡,有家長可能會驚訝:「閱讀難道不是最好的語言啟蒙方法嗎?」其實這裡有個小誤區。MIT的科學家們通過先進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寶寶在與家長對話的時候,大腦的活動比聽故事時候的活躍多了。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與寶寶之間的互動。

通過上面的兩個實驗,我們會發現,決定孩子語言水平發展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和寶寶說話的詞彙量及互動的質量。

詞彙量很好理解,但高質量的互動其實並不那麼容易。我在這裡舉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寶寶剛從幼兒園放學回到家,很多媽媽都會問「今天在幼兒園過得好嗎?」寶寶一般會回答「好」或「不知道」,然後就沒了。在成人世界,這種對話就是典型的「尬聊」,對於我們今天要說的主題來說呢,就是沒有互動起來的親子對話。

這讓我想起了我媽媽在我小的時候和我的對話(根據雲寶姥姥描述記錄):

「今天在幼兒園吃包子了嗎?」 「沒有」

「吃餃子了嗎?」「沒有」

「吃肉了嗎?」「吃了!」

「是肉丸子嗎?」「不是,是肉絲」

「喲,吃的肉絲啊,嚼的動嗎?卡牙齒不?」

「卡了,但是我自己把它弄出來了,沒有讓老師幫忙。」

「太厲害了!」「我上次吃牛肉的時候也這樣的……」

當我媽媽給我複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完美的親子互動對話。在簡短的來來回回的對話之中,她把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分解開來,孩子的話匣子就很容易打開了。

要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對話。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挺難的。我這裡講幾個基本的方法:

寶寶說話晚,說不溜?快檢查下這些語言啟蒙的方法,你做到了嗎?

觀察。尤其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寶寶來說,這點更重要。最好的互動型對話一定是基於共同的關注點的,當父母和寶寶關注在同一件事上的時候,你們的對話才最深入、最有意義、最能給寶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當寶寶盯著皮球看的時候,父母就不要再和他討論積木了,這一點,對三歲前表達能力還不強的孩子的家長尤其重要。孩子的很多舉動其實都在提示著你他現在的小腦袋裡在想什麼,仔細觀察,並順著他的關注點去發起互動話題是最有效的。

等待。家長不要急於把所有答案、結論拋出來,一定要等孩子給出新的信號,再開始新的對話。比如當發現孩子盯著球看的時候,要告訴寶寶這是一個球,然後,等一等,看看他的反應,等寶寶拍了拍球或有其他動作的時候,再告訴寶寶,你拍一拍球,球就會跳起來;你踢一踢它,它就會滾動。保持耐心,千萬不要一股腦兒地只顧自己單方面地「灌輸」。

傾聽。傾聽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有很多人覺得寶寶在這個年齡還沒有什麼自尊心,不需要被傾聽,這是大錯特錯的。寶寶在這個階段很敏感。他們本來就覺得周圍的大人什麼都會、都比自己做的好,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點兒什麼,卻得不到很好的傾聽和回應,這樣就會導致他們很容易縮回去。所以請父母們一定要學會珍惜寶寶對你說的每一句話。

詢問。問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是對話的基礎。很多家長會問,要怎麼提問才能不斷引導寶寶回答呢?我的建議是,把一個大的事情分解成很多小問題去提問,就像我媽媽那樣,方便寶寶們回答。並且可以不斷地詢問:「寶寶,我這樣理解你是不是對的呢?」這樣的溝通能夠激發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在不斷確認中推進互動的深度,更容易讓孩子有掌控感。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夏天防蚊有妙招!月嫂和家長必備


1歲男寶爬泰山,引來遊客圍觀,網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不要瘋狂迷戀關鍵期,錯過關鍵期,難道就不培養孩子了嗎?


孩子厭學怎麼辦?家長這麼做!


你的孩子正在叛逆期嗎?不妨話兩分鐘看看這篇文章


檸檬是女人的寶!!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檸檬的正確吃法!


夫婦撿到嬰兒,18年後女孩送去紙條,夫婦看到上面8個字愣住了


孩子錯過這2個黃金睡眠時間段,就等於錯過了黃金「增高期」!附兒童科學睡眠時間表,家長貼兒童床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