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前兩天,朋友給我發微信,問我孩子現在應該學點兒什麼。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很奇怪,孩子應該學點兒什麼,其實最應該了解孩子的興趣,之後,再去和孩子一起協商決定,為什麼要問我呢?
當我表達了這個疑惑之後,朋友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孩子一定要在關鍵期的培養,我就怕錯過了關鍵期,孩子以後步都來不及,所以就想問,孩子目前三歲,處於什麼關鍵期,要學些什麼"。
父母都在發愁,孩子的關鍵期到了,究竟要怎麼辦呢?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關鍵期的說法變得流行起來,不論是育兒理論,還是兒童專家都在強調關鍵期的重要作用。那麼,什麼究竟什麼是關鍵期?錯過了關鍵期,孩子就沒有培養價值了嗎?父母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關鍵期呢?
關鍵期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
20世紀50年代,歐洲生態學家羅倫斯和他的同事發現,一些鳥類的寶寶或是鵝寶寶會在出生之後,跟隨著自己的母親,以確保自己能夠得到照顧,增加自己的存活率。
有意思的是,如果這些小寶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媽媽,而是其他活動的物體,哪怕是人類,那麼它也會把這個活動的物體當作自己的母親,之後一直跟著它。這種效應被稱之為"印刻效應",它不僅存在於低等生物中,也同樣存在人類身上。
但是,如果這些哺乳動物的小寶寶在20個小時之內,沒有認任何物體為自己的媽媽,那麼它就不會再認任何物體為媽媽,也會因此變得孤獨不合群。也就是說,印刻效應只會發生在一段時期里,而且很可能是唯一時期,一旦錯過了,以後可能也就很難補救了。
所以,很多人也就將"關鍵期"這個概念應用在人類身上。比如,英國教育學家曾進行過一項追蹤研究,進而提出一個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模型,模型中指出: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此時父母要特別注意用標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3—4歲,是孩子是視覺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讓孩子看一些彩色的圖片,來刺激孩子視覺的發展。
教育專家認為,關鍵期對於孩子的培養,十分關鍵
所有,很多教育、心理專家都認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某些知識或是行為會比較敏感,此時學習相應的知識,孩子的熱情就會表高漲,學習起來也會比較容易,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起來難度就會增加,甚至很難補救。
由此我們發現,對於關鍵期的解讀,其實就是全或無,也就是說,要麼就發展,要麼就完全不發展,事實上,這樣的認知並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性。
為此,發展心理學提出了一個更加靈活的概念,叫做"敏感期"。所謂敏感期,就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講,就是認為某一時期是最優發展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在生理方面已經準備好,所以,孩子某些能力的出現和發展就會相對比較順利,而這個時候,孩子對外界相應的刺激也的確會更加敏感。
處于敏感期的孩子,對於外界的刺激會更加敏感
但是,敏感期並沒有父母現象得那樣誇張,一旦錯過某個關鍵時期,孩子的某樣技能就將無從發展。
關於敏感期,父母有一點必須明白,那就是敏感期並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
這裡涉及到一個概念,就學習窗。所謂學習窗是指特定類型的學習最佳的發展時間。而敏感期的窗口遠遠比我們想像得要大得多,比如孩子在1—7歲之間都有可能得到發展,從4歲到9歲,孩子的社會交往技巧都處於發展過程中。而學習窗也不會完全關閉,即便到了成人階段,很多技能還會得到持續發展。可見,敏感期並不是稍縱即逝的,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容易就錯過了。
學習窗是指特定類型的學習最佳的發展時間,但學習窗並不是轉瞬即逝的
不僅如此,父母對敏感兩個字也要有正確的解讀,畢竟不是孩子喜歡什麼,就是對什麼敏感,就可以叫做進入了「XX敏感期」。比如,到了三四歲,孩子開始喜歡塗鴉,父母就覺得孩子進入了畫畫敏感期,此時要是不讓孩子去學習畫畫,那麼孩子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畫畫了,因此倍感焦慮。
不過,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孩子小時候不會畫畫,這輩子就真的都不會畫畫了嗎?現在有很多繪畫班都是針對零基礎的成年人,大家在工作之餘,可以通過畫畫放鬆身心。
有些事情,無論在什麼階段,都可以繼續學習
由此可見,即便是錯過了所謂的關鍵期,有些技能在成年之後都一樣可以發展。既然如此,那麼父母究竟要怎麼幫助孩子度過敏感期呢?
首先,父母不要過度依賴敏感期,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敏感期只是簡單地概括了孩子在某個階段發展的特性,它是針對所有孩子而言的,描述的是共性特徵。但是,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明白,孩子與孩子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
所以,父母如果一味地用共性特徵來束縛孩子的個體特徵,對於孩子來講,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發展,反而有可能阻礙孩子的成長。
不僅如此,父母也會因為人為地劃分孩子的成長階段而陷入焦慮。
今天別人家孩子會說話了,我們家孩子為什麼不會?
別人家孩子可以跑了,為什麼我們家孩子走路都走不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都一定會綻放,但是,父母要記住一點,那就是花期不同,我們不必要過分糾結孩子是不是和別人家孩子有同樣的表現,錯過了某一時期,也不意味著孩子就沒有未來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是,花期不同
其次,面對敏感期,父母要教會孩子的不是一個技能,而是一個體系。
很多父母關注關鍵期,是因為覺得到這個時期就需要培養孩子某種技能,沒有技能,孩子也許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父母帶著孩子去學繪畫、學舞蹈、學鋼琴,但是孩子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學什麼。
不過,不得不說,用這樣的方法來培養孩子,對孩子來說,卻未必是好事兒,畢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們至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