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一年級孩子家長,幾乎每天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輔導孩子學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們慢慢發現孩子產生了學習的依賴性,動不動就問媽媽:「媽媽,這道題我不會,你給我講講吧?」家長心情好時,便毫不猶豫給孩子答案。有時家長心情不好時,便會責備孩子:「這麼簡單的題,你就不能動動腦子嗎?」再看孩子,立刻鬧起了小情緒。
面對孩子這種習慣性的心理依賴,不僅體現在學習中,在生活中也常見。但是有不少家長卻從來不主動思考,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動腦筋呢?或者想,孩子不會主動思考做事,我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缺少自我思考的精神,恰就導致家長始終忽略培養孩子做事與學習中的能力培養。
今天,我針對孩子學習依賴性強,不願意動腦筋這個現象,給家長朋友們進行深層次原因分析,並給你一些培養孩子主動思考的技巧和方法。但是我有一個前提,必須要把你平時總怪孩子笨的錯誤觀念摒棄,錯不在孩子,而在於你喲。
一、孩子在生活與學習中依賴性強,原來是家長總習慣於替孩子做事,或給現成答案。
1、從幼兒期開始,家長便事無巨細幫孩子做事,讓孩子養成習慣性心理依賴。
經常能看到一些媽媽特別「能幹」,凡與孩子有關的事,總是能親力親為,把孩子收拾的利利索索,打扮的漂漂亮亮。甚至明明孩子想嘗試自己去做事,媽媽們(或家裡的老人)早已經習慣替孩子做事。當孩子在幼兒期里不斷嘗試想模仿大人做事時,卻不斷被剝奪嘗試的機會,孩子慢慢就失去了再度去嘗試的興趣,結果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個特別懶惰的「小屁孩兒」。如果你知道自己曾剝奪了孩子主動嘗試做事的很多機會時,現在是不是有點後悔了?
2、家長不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導致孩子不會做事,慢慢就等著侍候了。
當家長忽略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時,你會發現孩子不僅越來越懶惰,還愛挑毛病呢。我不知道當你發現被孩子挑剔或嫌棄時,你心裡是不是很委屈,亦或是很生氣呢?就在家長日復一日的侍候中,孩子因為不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導致大腦不願意思考,隨之而來的是什麼事都向爸爸或媽媽請求幫助。說到這裡時,家長會不會感覺後悔呢?是你們家裡大人因為無知而阻礙了孩子的思維發展,但反過來又埋怨孩子懶惰,不願意勸腦思考,你說孩子冤不冤啊?
3、家長怕孩子意外受傷而不允許其動手做事,讓孩子沒有養成遇事動腦的習慣。
我曾經在個案遇到一個特別有趣的三年級小女孩子,這個孩子特別矯情,爸爸和媽媽不在身邊時,孩子表現的很獨立,什麼事都想嘗試做,但是大人卻擔心孩子意外受傷,而不斷叮囑孩子,你再餓也不能動燃氣灶啊,你再渴也不能自己動手燒水喝啊。孩子就在父母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幹的叮囑下,慢慢變的特別沒有主見,什麼事都要去問大人怎麼做。而在反映在學習中也一樣,媽媽特別女兒特別煩,可是她永遠不知道是自己親手扼殺了孩子主動做事和思考的能力。
4、總怪孩子做的慢,或做的不好,多次批評後,傷害了孩子主動探索做事的興趣。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孩子曾經打碎過盤子或杯子的現象,有的家長會首先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或者關心孩子的心情,告訴孩子不要怕,下次我們小心端好就可以了。但有的家長則不會關心這些,而是先披頭蓋臉訓斥孩子一頓,甚至有的家長會罵的特別難聽。很多時候,有類似的小情節,只要家長責怪孩子做的慢,或者做的不好,孩子主動做事,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就被家長傷害了。當孩子主動探索做事的興趣喪失後,先從行為懶惰,再到思維的懶惰,很快就養成了。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做事興趣,讓孩子成為愛做事愛思考的小精靈呢?請看下面的內容。
二、減少孩子學習依賴,需要從生活習慣養成中做鋪墊,打基礎。
1、從一日生活中,事關孩子自己的事,幫孩子列出清單。
聰明的家長都知道教孩子熟悉自己的生活,並參與學習做事是育兒的重要課題。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現在改變觀念了嗎?那麼,就從孩子的一日生活中開始吧,你不妨與孩子一起列一張做事清單,編上序號,讓孩子看看自己一天中到底有多少件事要做。我曾經在培養兒童生活習慣中,與一些孩子一起來列過清單,統計起來有十多項呢,甚至有的孩子會更多。主要有:1、鬧鐘響馬上起床穿衣;2、關掉鬧鐘;3、迅速上廁所用完後沖馬桶;4、洗漱並整理牙具擦試台面;5、整理床鋪;6、吃早飯(午飯和晚飯);7、幫媽媽清洗餐具;8、背上書包去上學;9、在學校上課;10、課間活動;11、午休(睡);12、下午去學校上學;13、課外閱讀;14、寫課外作業;15、室內或戶外活動(遊戲);16、洗澡;17、洗內衣等小件衣服;18、給鬧鐘定時;19、熄燈睡覺。等。
2、手把手教孩子學習做事,鼓勵其嘗試去做,熟練後完全交給孩子自己做。
上面列出的都是基本生活細節內容,而這些都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內容,家長還可以根據你自己家庭實際情況再刪減或拓展。在這裡我要特彆強調的是,對每一件事,都要給孩子建立做事目標感,並結合時間管理進行。當孩子有了做事目標,需要家長幫孩子把每一件事都要列出步驟來,讓孩子學會按步驟有條理認真完成。當孩子在你的示範下學會後,必須要及時鼓勵孩子:「寶貝,恭喜你學會做這件事了,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開始。從現在開始,你不必再依賴於媽媽幫著你做,而是你可以獨立去完成了。媽媽相信你會像勤勞的小蜜蜂一樣,每天都堅持做好屬於自己的事喲,加油!寶貝。」展開你的想像力,這是不是很溫馨的一幕啊?
3、引導孩子動動腦筋,看做這件事還有哪些方法,做起來更省事。
當你不斷肯定和讚美孩子能幹時,你會發現孩子變了,變的越來越自覺做事了,這對你來說,是不是從內心裡會特別欣慰啊?我有這樣的體會,在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時,我便把屬於他自己的所有細節小事都教會了,每天和孩子同步去做事,在陪伴與帶動下,孩子越來越願意動著腦筋去做事。有時當我看到孩子做事不講技巧時,便會停下來問他:「嘿,小伙子,老爸發現你這樣做有點費時喲,咱能不能動動聰明的小腦袋瓜琢磨一下,看看是否還有更省事的辦法做這件事呢?」有時孩子會認真思考,實在思考不出來,我會稍加提示。當孩子發現原來做事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時,並從中體驗到動腦筋想最省事辦法的甜頭時,便會隨時動腦了。
4、及時發現孩子做事主動性,條理性,並給予肯定與讚美,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
當你完成了上面所有的功課時,你會發現孩子生活態度變的積極了,性格越來越陽光了。這便是孩子在獲得基本生活自我服務能力之後的成果。而這時的你,已經減輕了很多工作量,可以抽出時間來做旁觀者。只要發現孩子做事有主動性和條理性,並且還講究技巧時,那就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辭了,適適誇讚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勤快,思維越來越活躍,從現更願意獨立去做事和思考,而這些都應用在寫家庭作業中時,你會發現孩子變了,他(她)對你的心理依賴明顯減少了,你說神奇不神奇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