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最討厭寫字詞,一寫字詞就頭疼,於是家長就逼著他寫、罰他寫, 結果是越逼越罰孩子越討厭字詞,感到字詞枯燥、無味。
後來家長發現孩子喜歡看電視,尤其最喜歡學電視里廣播員的講話,沒想到他討厭字詞卻那麼愛朗讀,於是家長從孩子最感興趣的朗讀開始進行教育。每次寫字詞以前先讓孩子像廣播員那樣朗讀課文,孩子讀得那麼認真,那麼專注,那麼有興趣,家長當即給予鼓勵、表揚。在家長和孩子心情都非常高興的時候,家長叫孩子把讀過的課文抄一遍, 孩子也愉快地接受了。趁著高興勁一口氣抄了好幾課。這要是在平時,一開始就讓他抄課文,甭提多費勁了,可現在卻異常順利。為什麼這次這麼順利呢?原因就是「從最感興趣的開始」。家長運用動機遷移的理論,把孩子的興趣由朗讀引到抄課文上了。孩子心情愉快,再提要求就容易接受。家長高興,教育時態度就和藹,這是教育上的一種良性循環。感興趣的把不感興趣的也帶起來了。
一個孩子不喜歡學習,但是很喜歡養花種草。經常跟在爺爺屁股後面澆花拔草。媽媽總說這些是沒什麼用的,讓他多花點時間做數學題。但是爺爺很開明, 說孩子的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既然喜歡花草,說不定以後還能成為植物學家呢媽媽也只好給他每天吃飯前半個小時的時間種花草。孩子很高興,爺爺也給孩子安排了更多的任務,其中有一項就是記植物的生長日記。孩子記得可認真了, 每天都給每棵植物量「身高」呢:還會去查閱很多資料,來了解花草的習性。
媽媽很擔心孩子對花草的痴迷會影響他的學習,誰知,到了學期末孩子的學 習成績很不錯。語文的作文還得了高分呢。作文的題目是《我第一次養牽牛花》 , 寫得翔實、生動,還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含量。就連媽媽最擔心的數學竟然也還有不錯的成績,媽媽很奇怪,問孩子怎麼做到的,孩子含羞地笑了笑說,「我每天要測量每朵花的身高,還嬰算出它每段時間長了多高,還要比較哪些花長得快,
我發現很多都用到數學知識,我只得好好學數學!」孩子就是從這一個突破點帶動了學習興趣,對其他科目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了。
實際上一個孩子整天那個語文啊、數學啊的也不行,我們應該讓孩子興趣寬泛一些,不能整天摳書本,可以研究植物、研究動物、研究地理、研究天體、研究電腦等,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做一件 他喜歡做的事兒,就調動了他大腦的積極性,大腦就處於探索新事物的狀態,探索新事物的慾望隨時間的推移,使大腦就形成了一個慣性, 就會願意獨立思考,進而願意學習。
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 都把孩子局限在課本上了,就是做語文,做數學,做英語,每天就這些事兒,孩子一點兒業餘活動的空間都沒有,孩子厭學,就是一個必然。
所以補課的同時, 還得「補興趣」 。有些事情是 家長不能改變的,比如老師的授課方式,或者孩子對老師的喜好與否。這就需要家長從別的地方找興趣點,比如孩子不喜歡閱讀,家長可找一些有趣的、合孩子胃口的圖書讓孩子喜歡上閱讀,或者如果孩子喜歡科學的話題,那麼家長就可以尋找這類的圖書給孩子看。
孩子好比各種不同的樹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楊柳苗,有的像榕樹苗等, 不論是什麼樹苗,都可以長成各種各樣的材料。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情況找到興趣點,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6、笨鳥先飛,先教後補
孩子功課不好家長都是採取補課的辦法,補課對於提高後進生的成績確實是一種好方法。但是搞不好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是在心理上。孩子「被補課」往往感到很壓抑,處於一種被動挨打的地位。家長在補課時也容易急躁,「上課老師講了多少遍,你怎麼就是聽不懂,真笨!」「聽著!我再給你補一遍。」孩子根本就沒心思聽,眼睛盯著家長的臉色,不知什麼時候家長伸過手來給自己一巴掌,戰
戰兢兢地聽,效果很不好。家長一急,便使孩子在心理上處於一種逆反狀態,這就影響了補課的效果。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先教,每次學習新課前,家長可以事先教教孩子,教新知識,多落後的孩子也愛學,人都有一種探究心理,不愛吃「夾生飯」。家長給孩子講新知識時心情也比較平靜,新的知識孩子不會也不至於著急,雙方心情都比較正常,效果就比較好。
第二天教師講課時,孩子就能聽懂,跟上全班的步伐。老師提問孩子回答對了,老師一表揚,鼓勵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更足了,越聽越愛聽。如果每次上課都聽不懂,等著下課再補,上課時孩子就不好好聽,總處於被動狀態。「先教」 比「後補」更主動。
家長要教育孩子努力做到比別人搶先一步, 快半拍,變被動為主動。如:
預習要超前:
提前做好上課準備;
課堂要搶先舉手回答問題,爭取多一些鍛鍊的機會
作業要及早完成;
發現疑難儘快請教老師和同學。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各個環節上都能快半拍那取得的效益絕不是半拍的時間所能比的。
由於孩子多數是興趣取向,喜歡的就恨不得整天泡在裡面,不喜歡的,根本都想不起來。家長可適當干預,至少每天分給弱的科目多少時間。尤其在假期更是要多分些時間給弱科目。
中國有句老話叫「笨鳥先飛」, 家長輔導孩子先飛起來,孩子就不易掉隊了。當然在「先教」時遇到過去落下的知識也要補上,把「先教」與「後補」結合起來。
孩子成績不高,做家長的往往訓斥孩子:「看看人家那孩子,和你一邊大,
怎麼考得那麼好!」的確,衡量一個孩子學習的好壞,不能只看考了多少分,要看孩子的成績在班上所處的位置,這當然要和別人比。但是,對於學習差的孩子, 我們最好不要這樣比,明知孩子學習不好,還總拿好學生的成績和他比,只能越比越泄氣。
一個孩子說,每次媽媽和我聊天,總愛給我講 單位裡面的哪個阿姨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得了什麼獎。每次我聽了這些就想和他們吵架。既然別人那麼好,乾脆讓別人來當你的兒子算了。
對於學習不好的孩子應該讓他們先 和自己的過去比,只要有點滴進步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他們才有信心,才會繼續努力。當家長的對這樣的孩子要格外耐心,要千方百計找到他們進步的因素,以鼓勵他們上進。
有個孩子數學感錯了 5 道, 孩子戰成就兢地把作業本遞給家長,等著挨批評,可家長卻說: 「你今天做 15 道題只錯 5 道,對了 10 道題,比昨天好,繼續努力。」 孩子聽後受到鼓舞,表示: 「明天我爭取再多對兩道」。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經過他們刻苦努力得來的,雖然還不及格,但由 7 道錯題減為 5 道錯題,就應給予肯定,這也是進步,也是實實在在的成績。自己超越自己,要一小步一小步前進,今天的作業超過昨天就是進步。甚至可以讓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比,一題題地比, 頁頁地比。這樣比,孩子才會看到進步, 感到有希望。
對於學習差的孩子首先不是讓他們總盯著自己的問題,而是應啟發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進步。人要是總盯著自己的缺點、錯誤,總低著頭是不會進步的,只有看到自己的優點,才會抬起頭來做人,才會看到光明和希望,才會不斷進步。中大道是之級或免做的分的關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