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關於情商,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會說話,會溝通,覺得只要孩子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就是情商高的表現,所以《非暴力溝通》、《溝通的藝術》這些書成為了家庭必備書,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巧舌如簧"。
會溝通的確是情商高的一種表現,但是,想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克服恐懼的能力。
學會克服恐懼,才是情商高的重要環節
恐懼是一種主觀感受,有很多事情對於一部分來說,會感到恐懼,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未必是恐懼。而這種區別在成年人與孩子之間更為明顯。
孩子晚會睡覺不敢關燈,覺得關燈後會感到害怕,但是父母往往都會覺得這有什麼可害怕的呢?
孩子不敢登高,有些父母會覺得這有啥了不起的,孩子就是膽子太小了。
當父母與孩子對同一件事情評價的角度和程度不同時,父母自然也就很難理解孩子的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恐懼分為兩種,一種是本能的恐懼,一種是後天形成的恐懼。
所謂本能的恐懼是指以自然的方式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恐懼感,沒有以前的經歷作為誘因。比如,有些孩子會害怕蟲子、蛇,或者是恐龍。
而後天形成的恐懼是指之前的經歷造成了恐懼,當孩子再次處於類似的場景時便會感到害怕。就像是有的孩子之前從樹上摔下來過,所以到了爬高的時候,孩子就會恐懼;又或者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過,在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恐懼,從而抗拒與別人進行交流。
恐懼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之前是不太會感到恐懼的,一方面孩子沒有這個意識,還不太懂得什麼是恐懼,另一方面孩子即便感到恐懼,大多也是一種不習慣和不適應。
比如,孩子習慣了吃飯用固定的小碗,洗澡習慣了用澡盆,此時,如果父母突然給孩子換了一個,孩子會因為不習慣而出現莫名的恐懼。
隨著孩子進入4—6歲,孩子的想像力開始爆發,這個時候,孩子會將自己看過的內容進行加工,通過想像把它們變成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物。就像是繪本里提到的怪物,又或者動畫片里出現的恐龍,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尤其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會在頭腦里反覆地想,讓自己感到恐懼。
很多繪本里的形象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懼
當然,孩子感到恐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威脅。有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父母就會說:"你再不睡覺,妖怪就要來吃你啦","你要是不吃飯,那大恐龍就替你吃了"。
父母覺得自己就隨口一說,但是卻會給孩子帶來恐懼。而孩子的這些恐懼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給孩子身心帶來極大的傷害,很多人在童年時期經歷的恐懼甚至會給一生都留下陰影。
由此可見,恐懼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既然如此,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如何與孩子一起面對恐懼。在講述具體的操作方法之前,有兩個注意事項,父母一定要警惕。
第一點,不要隨意給孩子扣上膽小的帽子。
父母看到孩子產生恐懼,就會覺得孩子膽小怕事,之後就總惦記著,讓孩子的膽子趕緊大起來。且不說父母選擇的方法是否得當,僅僅是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恐懼,給孩子扣上膽小的帽子,這樣的行為就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看到孩子恐懼,父母會覺得孩子膽小怕事
心理學認為,人生生來就有六種基本情緒,包括高興、恐懼、憤怒、悲傷、驚奇和厭惡。所以,恐懼是人生來就有的情緒,所以,即便孩子感到恐懼也不是一件無法接受和理解的事情。父母不必要過分擔心,更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害怕、擔心的標籤,恐懼並不可怕,但是恐懼"恐懼"才真的是問題。
第二點,不要人為加劇孩子的恐懼。
行為主義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隻小老鼠放在孩子的面前,之後在孩子背後敲擊物體發出響聲,導致孩子產生恐懼。之後,華生反覆這種實驗操作,在孩子面前放上兔子、毛絨玩具等等帶毛的物品,最後,孩子只要看到帶毛的物品就會感到恐懼,也就是說,孩子的恐懼泛化到了更加廣泛的範圍。
華生的這個實驗在心理學領域備受詬病,但是,不得不說,這個實驗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啟發。
恐懼會泛化,讓孩子對很多類似的事情心存芥蒂
那就是恐懼對於孩子而言,雖然有先天的成分在,但是也是可以人為誘發的。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總是威脅或是嚇唬孩子,孩子就會出現恐懼情緒,慢慢地孩子就不僅僅只對一件事情有恐懼,甚至對很多類似的事情也會出現不良反應。
不僅如此,恐懼還是需要疏導的。作為一種負面情緒,如果一直存在,那麼孩子在今後面對與誘發恐懼事件相類似的事情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產生恐懼,那麼孩子將一直陷入在恐懼中,難以自拔。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恐懼也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恐懼會導致孩子逃離恐懼事件,這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恐懼對孩子也有保護價值,讓孩子遠離危險
如此看來,恐懼既有積極的意義又有消極的意義,所以,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就需要父母具備一定的技巧,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恐懼。
戰勝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恐懼,而這種面對不僅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父母更需要面對,而且父母要與孩子一起面對。
究竟該如何面對呢?很多父母其實也都有自己的辦法,比如,媽媽一般都比較溫柔,她們會將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安全。而爸爸們則傾向於讓孩子直接面對。但是,不得不說,這兩種做法都不是十分合適。
過度保護和強迫面對,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媽媽的做法會讓孩子暫時感受到安全,但是孩子畢竟會長大,早晚有一天要離開母親的懷抱,所以,媽媽的這種保護無法長久給孩子安穩。而爸爸的做法雖然看起來更加勇敢,但是這就相當於將一隻小羊扔進狼群,也許孩子會戰勝狼群,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小羊被狼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