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最怕什麼?抽菸、喝酒、熬夜、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是以往普遍認為的心臟病「幕後主凶」。
5月21日,《歐洲心臟雜誌》刊文總結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心臟威脅。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流行病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學禮表示,這項研究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忽視了威脅心臟健康的「隱形天敵」,平時也要多關注,注意「避讓」。
(1)慢性疼痛
短時期內可以緩解的痛感稱為「急性疼痛」,比如牙痛、外傷、手術、分娩等,與之相對的是慢性疼痛,表現為疼痛持續超過4周。
偏頭痛、腰背痛、關節痛、痛風等,都會導致慢性疼痛,為了緩解不適,一般都會選擇一些止痛藥,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甚至阿片類藥物。
美國心臟病協會專家小組曾提醒,長期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慢性疼痛會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風的風險;
而2010年12月發布在《內科學文獻》上的研究發現,阿片類藥物對患者的心臟病風險要高於非甾體類抗炎藥。
尤其是吸菸者和肥胖者,服用止痛藥對心臟的傷害更大。
避開方法:
如果出現慢性疼痛,要及時到醫院接受專業的用藥建議,最好不要濫用非處方類的止痛藥。
(2)氣溫過高或過低
心臟會受高溫和低溫的影響,低溫的影響更大。
高溫會讓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血液中攜帶的氧氣量會有所減少,心臟負荷加重,產生心腦血管供血不足;
加上人體大量排汗,血液濃縮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產生血栓、栓塞、動脈硬化斑塊,最終可能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對高溫更加敏感。
低溫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縮,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加大心臟負擔,此時,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心梗。
此外,寒冷狀態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的增加,也容易導致血管中血栓和斑塊的形成,這也是導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避開方法:
平時應多注意氣溫對身體的影響,要知冷知熱,尤其在有低溫或高溫預警的天氣里,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
(3)空氣污染
歐洲的研究數據顯示,空氣污染每年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歐洲79萬人死亡,其中48%~80%是心血管死亡。
國外也曾有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越嚴重,頸動脈內膜加厚的程度就越顯著,後者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原因。
比利時哈塞爾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無論開車、騎車或步行上班,只要經過車輛密集的路段,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危險。
其中騎車者的危險最大,因為這些人吸入的尾氣最多,他們同時還要耗費一定體力踩踏自行車,容易引發供血不足。
與此同時,空氣污染還會導致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避開方法:
心血管高危人群最好避開交通高峰出行,在空氣品質不好的天氣出門,最好戴口罩;家裡要注意每天開窗通風,能降低室內空氣污染水平。
(4)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
歐洲這項納入21個國家超過11.6萬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每天總睡眠時間大於8小時和小於6小時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均有所增高。
研究發現,與每晚7小時睡眠相比,每晚9小時睡眠者的冠狀動脈和下肢動脈管壁上有更多的鈣化斑塊;
如果睡眠不足(小於6小時)的時間持續5天,人的心臟功能就會減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對於那些血壓會在夜間升高的老人,睡眠不足的危險更大。
我國南方醫科大學曾在2018年回顧分析了國內相關文獻,結果也顯示,睡眠障礙、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均可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
避開方法:
最佳睡眠時間為6~8小時,如果長期存在睡眠障礙,應去醫院接受專業診治,有針對的用藥,如果是心理和精神問題失眠,平時要注意調整情緒。
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旺盛,因此要注意養心,使自己神清氣和,以防心火內生。
#夏季養生正當時# #中醫來了#
下面為大家推薦兩個養心穴位:膻中穴和內關穴。
(1)膻中穴:疏通氣血、扶助心氣
取穴:
膻中是任脈上的穴位,又位於手厥陰心包經的起點附近,是心包經的募穴、氣會之所。它在胸骨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
按摩方法:
膻中的按摩方法有2種,一是用手指指端按揉,二是用兩手拇指自膻中向外分推,都是操作50~100次。
一般上午按摩較好,因為上午是陽氣升發的時候,對養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內關穴:緩解心悸、胸悶、胸痛,養心通血脈
取穴: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它在腕橫紋上2寸(兩拇指寬),腕部兩條筋的正中間。
按摩方法:
按摩手法主要是按法,就是向下摁住不動,堅持30~60秒,力度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
膻中和內關可以搭配按摩,而且要先按膻中,再按內關。
因為膻中屬任脈,離心臟最近,先激發這裡的心氣,然後再按摩內關,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