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水麵,顧名思義就是說把麵條煮熟了以後,撈入溫水或者涼水內過一下,再盛入碗內,澆上澆頭及菜碼兒吃。當然,這種涼麵的吃法不是老北京人發明的,早在唐代以前,就有涼麵了,當時的名字還挺有詩意的,叫做「槐葉冷淘」。後來發展到了清代,就不用槐樹葉榨汁和面了,改為菠菜汁、甘菊葉汁等等這些,清《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
北京人大多愛吃面,炎炎夏日,捧著一碗涼絲絲的過水麵,心中的那份兒燥熱先去了一半。過水麵的特點是麵條利落,與菜碼兒及澆頭拌在一起,色澤鮮明,味兒正。北京人在端午節里除了會吃幾個涼涼的粽子外,還要就著蒜吃一頓過水麵。在還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很多人家的院子裡都有井,井水甘甜沁涼,煮熟的面放入剛提上來的井水裡拔涼,放上些黃瓜絲、煮黃豆、綠豆芽、小蘿蔔等菜碼兒,然後澆上事先澥好了的芝麻醬,以及醬油、香油、花椒油調成的三合油。麵條吃起來利落、爽口,這才是真正的北京風味。
但要說最講究的過水麵的吃法,可不是芝麻醬拌面,非燒羊肉湯拌過水麵莫屬,它倆的搭配堪稱絕配。據說乾隆年間,有個叫白魁的回回在東城隆福寺斜對面兒開了家羊肉鋪,專賣生羊肉、燒羊肉、羊雜。後來漸漸發達了,肉鋪改飯館,起名「東廣順」(不是東來順喲!)。在「東廣順」的旁邊,是一家溫姓山西人開的叫「隆盛館」的小館,這家小館常年預備著一排爐灶,不是炒菜用的,幹嘛用呢?是專門為食客提供代為熱菜的特色服務用的,所以好詼諧的北京人就給這溫老闆取了個外號叫「灶溫」。
山西人愛吃麵食、會吃麵食、更會做麵食,這是大家公認的。這溫老闆也不例外,他有一個拿手絕活兒,能把一塊整面抻成一碗細絲,當年號稱京城一絕「一窩絲」。由於溫老闆手藝高超,抻出的面滑潤筋斗,來隆福寺趕寺廟會的人大都愛吃他家的抻面,而且,客人還常常從東廣順那兒買了燒羊肉,再澆上羊肉湯端過來拌面吃。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四脖子汗流地趕完了廟會,來這兒吃上一碗寬湯過水的燒羊肉麵,撒上點兒鮮花椒蕊,再就上一根新鮮的生黃瓜,不肥不膩,清香爽口,實在是一大口福。
曾經的隆福寺廟會,與廠甸廟會、東嶽廟廟會和白雲觀廟會並稱京城四大廟會
隆福寺廟會在當時是京城四大廟會之一,算得上是最隆重的社會商業活動,所以這廟會上的名吃燒羊肉麵也就傳遍了北京四九城。人們忘了「隆盛館」,只記得「灶溫」,而東廣順也被直接叫成了「白魁」。漸漸地,北京老百姓的餐桌上也出現了橙黃透亮、滴滴香濃的老湯浸著的雪白過水麵,上面飄著幾塊醬紅的燒羊肉,點綴著嫩綠的香菜末。
如今,面還是那碗面,隆福寺照舊每日迎送著南來北往的客人,當年那個北京最時髦的,既有老字號,又有電影院的「隆福寺」卻一去不復返了!剩下的只是些美好的回憶,當回到這片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時,驕傲的說「這是爺們兒小時候玩的地方兒!」
• END •
文&編輯 | 觀小魚
圖片 | 網絡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
版權歸觀魚文創社,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