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順其自然
遵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個性需求
但這樣理想式教育難度更大
很多家長在實操中遭遇重大挑戰
下面這些情況你發生過嗎?
讓孩子順其自然成長的前提,依然是教育。但粗放型的、放任不管的做法,其實是家長不負責任的藉口。
1
誤區
我的能力有限,沒有信心教好孩子
每一個成人都應該記住,只有當他們自己的行為正直而高尚的時候,他所堅持的道德觀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靈中去,並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沒有實際行動就談不到道德。為兒童樹立榜樣首先意味著鼓勵孩子去做好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
2
誤區
工作生活太忙,孩子直接交給爺爺奶奶帶
我不會一輩子做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美國前總統
歐巴馬
3
誤區
老師會負責,孩子自己只要好好學就行
知識本身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英國哲學家
培根
根據不同孩子的個性、愛好,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不同的成長環境、學習內容、成長機會等,讓他們在常規學習之外,多學些「沒用」的事,長大後懂得平衡生活、調整心態,有能力面對有挫折、有挑戰,在不完美的生活中發現樂趣,這其實才是順其自然教育的真諦。
而為人父母,是一種永遠無法退休的身份。這項世界最難的工作,要求每個家長必須終身學習,和孩子共同學習進步。
想要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下,獲得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但我們的現狀是
學校
國內教育資源、教育手段達不到我們理想中的「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教育體制只能無奈一刀切。
PS:以澳大利亞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數據顯示,澳洲中小學生與教師比為13.6:1。
家長
因為工作分身乏術,也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識,心有餘而力不足。
社會
新事物層出不窮、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已經為孩子敲起了警鐘。孩子們被被困在城市裡,重複枯燥的生活,為家長的焦慮買單。
這樣嚴峻的形勢,要讓孩子覺得順其自然的背後,更加需要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關鍵時機的指引、像朋友般學習相處的智慧。
一起看看國外的家長是怎麼做的?
2歲到13歲左右,兒童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因此這一時期的教養就是感官教育,豐富兒童的感覺經驗,發展兒童感官,讓他們從經驗中學到東西。
錯誤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兒童在犯錯中學習的是直接經驗,如果家長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孩子的探索積極性和創造性。
澳洲的父母從小就注重對於孩子獨立能力及團隊能力的培養。澳洲的父母會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尤其是體育及戶外活動,比如衝浪、徒步行走、郊遊。
親子活動也很受歡迎,家長一邊教授孩子正確的鍛鍊方法一邊鼓勵孩子進行不斷的嘗試,對於孩子的一些極小的進步都會給予讚許及表揚,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尤為的重要。
紐西蘭則認為,一味追求兒童對知識的學習,忽視兒童自然天性,會對快樂童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
因此,紐西蘭父母格外尊重孩子對興趣、愛好、情感等天性的保護,主張通過戶外探索、自然薰陶等形式,培養孩子的語言、感覺、模範等感官能力。孩子是活動的主導,父母在過程中承擔支持者和欣賞者的角色。
家長留給孩子最有益的財富,不是房子車子,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的灑脫精神和寬廣胸襟。家長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豐富多樣的環境和際遇,讓孩子在現實和精神的世界裡縱情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