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寄宿生家長的分享:如果能重來,我不會讓孩子住校

作者:CUP       2019-06-10 12:30:20


一位寄宿生家長的分享:如果能重來,我不會讓孩子住校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

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但仍然建議最好住在家裡。

昨天,家長群里有一位家長私聊我。

「老師,孩子馬上就要上初中了,您說我要不要把他給送到寄宿學校?」這位家長問道。

我看到消息後,想都沒想就立馬敲了兩個字給她發了過去:「不要!」

家長很是疑惑地問:「老師,人家不都說寄宿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什麼的嗎?」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她講了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家的女兒,剛上初中的時候父母就把她給送到了寄宿學校。

朋友當時特開心地跟我說:「從小就得讓她多鍛鍊鍛鍊,別以後上大學床單都不會鋪,那多不好啊?」

於是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就把女兒送進了寄宿學校。

然而,想的總是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

還沒過一年,朋友就發現女兒好像出了什麼問題。

以前總是笑嘻嘻地,就像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一樣,天天在耳邊叫「媽媽長,媽媽短」的

現在倒好了,回家一句話都不吭聲,就知道躲在自己房間裡不出門。

朋友有時候想進門探個究竟,卻發現女兒根本就不理睬她。

無論問什麼,都是那句「嗯,沒事,挺好的。」

無論說什麼,都是那句「嗯,知道了。」

曾經的貼心小棉襖一下子就沒有了!

這可把朋友的心深深地「扎」到了。

「我的女兒怎麼變得冷冰冰的了?」朋友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打電話跟我抱怨道。

寄宿非但沒有把女兒變成「全能優秀」,反而變成了「沉默寡言」。

一位寄宿生家長的分享:如果能重來,我不會讓孩子住校

有的家長總覺得,把孩子送進了寄宿學校,孩子能夠快速成長。

但是真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為了減少自己的撫養責任嗎?

曾經在補習班門口無數次聽到家長們這麼說:

「工作太忙了,根本沒空去管孩子,想著就把她送到學校去算了。」

「就是,想著學校也有老師管,自己都不用操一點心兒的!」

「讓姥姥姥爺管總是覺得不省心。」

這類話不絕而縷地傳入到了我的耳朵里。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進入寄宿式學校,表面上為的是孩子好,實際上卻是推卸了做父母的責任,害了孩子。

著名的教育專家尹建莉女士就明確地反對寄宿制,她認為如果父母和孩子隔斷開了就能鍛鍊出很強的自理能力的話,那麼孤兒院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最好的。

然而實際上在孤兒院的長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較重的心理問題,比如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還停留在較低的層面,這都是因為他們被剝奪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愛。

想想家裡的孩子在寄宿式學校裡面,成績下降了只能自己哭,跟同學相處出現問題時,也不敢找老師,只能默默忍著。

長此以往,不出心理問題才怪!

我想起自己家的小侄已經上了三年的寄宿學校了,馬上就面臨中考。

然而成績卻是吊車尾,天天打架惹事兒,愁的家裡不要不要的。

我不止一次地問嫂子:「孩子不是在寄宿學校嗎?按理說學校應該管的很嚴啊。」

嫂子一聽我這麼說,滿臉愁雲地跟我說:「唉,別說了,人家寄宿的那麼多孩子,老師哪能一個一個的都照顧到啊?」

「那你們當初的意思就是當』甩手掌柜』?一點都不管的?」我驚訝地問了一下。

嫂子這時候沒有吭聲了。

對於孩子來說,初中階段的三年是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孩子的身心都會發生許多的變化。

敏感、焦慮、困惑、好奇都會交織在這個時期里,他們需要父母在身邊給予一定的指導。

然而一旦父母離席,沒有提供相應的幫助,孩子多半都會走彎道上!

還記得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新聞。

有個孩子給自己常年在外出差的母親寫了一封信,名字叫做《我的生活里缺少母愛》。

「自從母親開了公司,我的母愛就像做索道一樣飛快地降了下來,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點鐘,有時候到九點多才回家,我就像魯迅先生寫的一樣,只能看見高高的四角天空。我現在就想讓母親陪我一天,哪怕是一直坐著也好。」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只要工作好了,賺足夠多的錢,讓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的好。

孩子真正想要的卻是家長的陪伴。

上文中我們談到的尹建莉老師的,她也曾經將自己的女兒送進過寄宿制學校,後來她發現,三年的寄宿生活,給自己的女兒留下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排毒」需要很多年。

為此,每次聊到這三年生活的時候,她都覺得內疚萬分。

相反,我有個同學家的女兒,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在過寄宿制學校,每天風裡來雨里去地去上學。

「你怎麼不讓你孩子去住校啊?」我問道。

「我為什麼要讓我的孩子去住校啊?」她反過來問我。

「住校可能……不用這麼奔波啊……」我支支吾吾地說道。

「我倒是寧願讓她在路上多奔波一段,因為孩子去了寄宿,她出現了任何問題,需要我的陪伴的時候,我都無法在她身邊。

所以她成長的過程是缺失了媽媽的角色的。

想想我作為她的媽媽,不能跟她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樂,那該是多悲哀的事情啊!」這位媽媽說道。

對於十八線的小城市來說,一輩子能跟孩子共處最多的時間就集中在上大學之前了,而這段時間裡,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的時間。

如果這段時光錯過了,以後就真的來不及彌補了。

所以說,父母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家永遠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媽媽圍繞鍋台轉,孩子幫媽媽往鍋底添把火,光明中,母子合做好一頓飯,是教育;

全家人圍坐一桌吃飯,父母主動給爺爺奶奶夾菜,孩子看在眼裡,「桃李不言」,這是教育;

孩子褲子破了褂子紐扣掉了,媽媽收拾完家務後給孩子補好訂上,孩子在做作業中感激地等待,這是教育;

冬天裡,孩子睡媽媽焐好的熱被窩,孩子幫媽媽倒去洗腳水……等,這些是教育。

這一切,是一天給學生上十幾節「文化」課的學校能完成的嗎?(寄宿學校,一般都是上下午7節正課,早上中午晚上至少5節自習,音體美道德手工製作等「人生修養」課大部分只是在「課程表」上上。)

三、這6類孩子,不要去住校

每位家長都有義務和責任全面考慮多種因素,特別是根據學生個人性格和習慣,為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而不是只看幾個乾巴巴的升學率數據。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初中是孩子青春叛逆期的開始。也就是說,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他自己已經不認為自己是個小屁孩兒了。還需要考慮到的是,如果說大部分75後80後家長還能輔導孩子的小學功課,那麼面對初中、高中的課程,絕大多數家長已經無法輔導了。

最後,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初高中的作業更多了,畢竟要學習至少六七門課。因此,必須慎之又慎,不可偏聽偏信。

那麼哪些情況下,最好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呢?

一位寄宿生家長的分享:如果能重來,我不會讓孩子住校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父母的老年生活怎麼過?了解老年心理學,讓父母晚年生活更健康


高級育嬰師總結的70條育兒經驗,寶媽們是時候要學習一下了


母親住在富兒子家,父親跟著窮兒子,不料老兩口見面,待遇差別大


老公每晚看了碟片就要折騰妻子,並且提奇葩要求,妻子無奈要分居!


婆婆早上煮麵條,我無意中拿小姑子的碗,吃到碗底傻了眼


婆婆生病我賣房籌錢,到了病房聽到一席談話,我決定一分不掏


回家上墳,母親做一桌好菜,我誇獎一句妻子要離婚


孩子穿著好看還是邋遢?幼稚園老師:從這些細節中察覺自己的在教育方面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