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主動,做作業拖沓,注意力不集中?
沒有上進心,沉迷手機和IPAD?
不自信,愛哭鼻子,社交能力弱?
愛發脾氣,父母說什麼都不聽?
家長們,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該管,怎麼管?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01、數據顯示,90%是家長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總在說忙忙忙,要工作,要應酬,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成績不好或者綜合能力弱,最大的原因不在於學校,而在於家庭。
我看過一組關於家庭教育的數據:一是「學區房擇校」和「就近入學」,成績優秀率分別是29.95%和28.48%,相差不大。二是報補習班的孩子占81.50%,成績反而有所下降。
相反,「家長陪孩子玩」、「家長有讀書習慣」、「孩子會做家務」的,孩子的成績都更加優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導師。只有不斷追求自我成長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02、言傳遠不如身教
有人說,中國父母的神邏輯之一就是:只會比孩子,卻不看看自己和別人家父母之間的差距。
鄰居蔣姐姐是全職媽媽,她的兒子才6歲,還沒有上小學。但別看孩子這麼小,她已經幫他報了五門課:鋼琴、英語、書法、跆拳道、速算。每個周末,孩子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學習的路上;而她自己呢,不是看電視玩手機逛淘寶,就是串門嘮嗑打牌。
我曾問她為什麼給孩子報這麼多班啊?
她的回答是:我和他爸這輩子差不多也就這樣了,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孩子學得越多越好,將來才更有出息,我們家的未來可就指望他了!
在這個全民學習的時代,如果你自己都不進步不成長,要怎麼理直氣壯來要求孩子呢?與其逼迫孩子優秀,不如自己先成長。
03、建立家庭學習氛圍
如今,有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迫切。但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學校與老師的身上,而忽視了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很好地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對孩子有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用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你孩子自主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所在。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不怕孩子學不好。家長如果能夠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免受各種主觀因素干擾(電視聲音、遊戲聲音;家長玩手機,家長打麻將等等)。家長要從各方面保證孩子的學習空間,或者自身為主引導陪讀、共同作業學習,給孩子公平的學習氛圍。
優秀的家庭環境,就應該是一個共同學習的積極環境。
當父母學會從酒桌飯局、手機電視、麻將電玩等場景中儘量抽身,更加關注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更加積極投入親子互動,共同學習,做好榜樣,這無疑是送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所謂育人先育己。為人父母,誠當一生學習。
歡迎有經驗的媽媽們,
多多分享育兒經驗;家庭教育心得!
(留言或者加我微信投稿,
分享你的育兒問題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