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新疆美食,亞克西!丨
新疆烤全羊,才是烤肉的正確打開方式。圖/網絡
-風物君語-
江湖傳聞
外地人來到新疆後
都躲不開一個魔咒
那就是
發胖!
所有食物來到新疆,都會「膨脹」至少一倍。
比臉大的饢,一次你能吃幾個? 圖/圖蟲·創意
新疆菜的分量有多大?新疆第一饢、大盤雞、萬人粉湯、最大油糕塔、萬人抓飯等十種新疆菜都曾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新疆伊寧街頭,現做現賣的抓飯。 圖/圖蟲·創意
在新疆,大盤盛菜是對客人最基本的禮貌。光碟行動,也是客人對主人熱情的最好回饋。所以當一個「口裡人」(新疆人對內地人的稱呼)來到新疆,很難保證不「月半」。
誰能拒絕滋滋冒油烤全羊的魅力! 圖/網絡
為啥新疆菜那麼大大大大大大大?
通過食物獲取熱量,是人類的本能。
寒冷的冬天,就是要吃肉啊~ 圖/網絡
地處西北的新疆,屬於亞寒帶氣候。寒冷的冬天占據了新疆近一半的時長,當別的城市秋意正濃,新疆的雪就已經急吼吼襲來;別的城市早已短裙飛揚,新疆的雪依然紛紛揚揚。當然,六月飛雪,也是新疆常有的事。
漫長寒冷的冬季,對人體熱量的消耗極大,進食,是儲存熱量最好的辦法。嚴寒的自然環境,影響了新疆人的飲食習慣,菜量大、分量足成為了新疆菜最基本的特點。
新疆是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之前的新疆,主要以歐羅巴人種、高加索人種和突厥人種為主,體格高大,飯量也相對較大。
近幾百年來,多次民族大遷徙,造就了今天多民族聚居的新疆。早期「口裡人」奔赴新疆,從事的多為開荒、屯墾等重體力勞動。新中國建立以來,支援新疆的大軍多投身於油田、交通等基礎建設工作。這些工作,對體力的消耗,同樣較大。
吃肉的樂趣,就是要直接上手! 圖/網絡
身體疲累時,食物是最好的慰藉。大盤上菜、大口吃肉,是勞動之後,最具幸福感的事情。
一盤頂一桌
在新疆,大盤是對餐桌最基本的尊重。
新疆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的廣場上,各族群眾等候品嘗抓飯。 圖/圖蟲·創意
大盤雞
若論新疆的大盤菜,大盤雞首當其衝。
勁道的皮帶面,埋在肥嫩的雞肉和軟糯的土豆之下。 圖/圖蟲·創意
香辣味濃的大塊雞肉,被燉至軟爛,配上酥嫩金黃的洋芋塊,佐以色彩鮮艷的青紅椒,濃油赤醬的粘稠湯汁下,二指寬的皮帶面是整盤菜的關鍵。一份大盤雞,集肉、菜、主食為一體,一盤就是一桌。
浸透了湯汁的皮帶面,味道更為鮮美。 圖/soogif
包容的大盤雞,儼然是新疆多民族交融的縮影。事實上,大盤雞並非新疆的傳統美食,而是近幾十年,新疆移民在美食上的創造性發明。香味濃郁的大盤雞,可口又實惠,自誕生起,便頗受歡迎。
爆炒大盤雞。 圖/網絡
大盤雞征服的,絕不止新疆人。被帶到內地後,大盤雞的魅力值也絲毫不減,大多數內地城市,都能見到大盤雞的身影。
天下第一饢
新疆人的餐桌,是饢的主場。就體型而言,滿月狀的大饢,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饅頭、花捲、包子等主食在體型上與之相較,簡直不堪一擊。
維吾爾族小朋友,手捧車輪大饢。 圖/圖蟲·創意
「家裡有饢,心裡不慌。」作為生存的象徵,新疆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饢。素饢、肉饢、烤饢、饢包肉、炒饢、西瓜泡饢……饢的吃法,被發揮到極致。
入夜的燒烤攤,也少不了饢的身影。把烤肉夾在饢里,來上一瓶奪命大烏蘇,是多少「兒子娃娃」(意同新疆爺們兒)關於夏天的記憶。
饢包肉,是南疆維吾爾族的一道美食。湯汁的豐富口感,和食材的多元,是饢包肉的精彩之處。
連骨羊肉剁成小塊,燉煮後加入土豆、胡蘿蔔塊,煨成極具層次感的鮮味湯汁。上桌前,整個的饢,切成小塊鋪在盤子底部,燉肉、蘿蔔、土豆蓋澆其上。剩餘的湯汁是整道菜的精華,淋在菜上,被盤底的饢盡數吸收。比起羊肉,饢的味道倒要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