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際穴位於人體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在這個位置剛好是我們小兒的板門穴。板門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治療食積,腹脹,食慾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
臨床上寶寶的消化不良最常見的就是食積,小兒脾胃虛弱,再加之先天不足以及人工餵養不當導致食積,食積日久,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受損,導緻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障礙,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成疳,故前人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所以這也成為了許多媽媽的煩惱。魚際穴剛好久可以處理這個問題。那在推拿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治療具體疾病的推拿手法中,洩法,力度要重一些,速度要快一些;補法,力度要輕一些,速度適中。揉板門是洩法,所以力度要重一些,具體感覺是酸脹,但孩子不會形容,所以家長要先在自己手上試一試,再以稍輕一點的力度給孩子按揉,以孩子不疼為準。
臨床上魚際穴除了可以治療小兒的時間以外還可以咳嗽、哮喘、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魚際穴系肺經的滎穴,多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熱、咳嗽等症,配少澤、乳根、足三里可以治療乳房腫痛。配少商、肺腧、中府可以治療肺炎。
臨床有報導關於魚際穴治療咳嗽的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1分鐘提插捻轉1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有治療咳引尻痛,每次只針刺一側穴位,針尖斜向掌心,深度為5到8分,用提插捻轉手法,劉振20到30分鐘。
還有報導關於治療哮喘的案例,配天突,大椎、肺腧等穴可用於治療哮喘發作期的治療,單針魚際穴對哮喘而伴有口舌乾燥者亦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