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關注】不迷路
最近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幾乎不怎麼關注娛樂圈的我竟然被一個男明星給圈粉了,最重要的是我不僅不怎關注娛樂圈,我還是一個三觀正確取向正常的純爺們兒,可以很確定的排除心生愛慕、見色起意這個原因。
這個讓我都忍不住粉一把的人就是彭于晏,雖然對他了解不像那些真愛粉那麼深入,但在他身上我很直觀的看到了兩個字,那就是自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朋友圈颳起了一股「打卡」熱潮:看了多少本書,打個卡;堅持每天跑步多少公里,打個卡;早上早起睜開眼不是先穿衣服起床,而是先拿起手機發個朋友圈打個卡…
最後一條說的其實就是我自己(汗顏),我也加入了打卡這個全民自發考勤行動中,來克服自己賴床、作息不規律的惡習。
堅持一件自己抗拒或者不適應的事,養成習慣,這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自律吧!
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百科詞條對於自律的釋義
回到自律典範彭于晏身上,在姜文導演的一部戲中,他扮演的角色外形需要很苛刻,姜文更是提出皮下脂肪必須少於6%才能完美的契合這個角色形象,彭于晏只說了一句話:給我點時間,我能做到。
然後他就真的做到了。
彭于晏的自律貫穿在他演藝事業的每一步中,他因為表演需要先後掌握了海豚訓練、衝浪、手語等多項專業技能,只要劇情需要他都是那句話:給我點時間,我能做到。
為了拍《翻滾吧!阿信》28歲的他苦練了八個月,每天吃清水煮菜保持身材,每天10個小時以上的體操練習,單槓、吊環、鞍馬···以至於後來體操的所有項目他都學會了。
《激戰》開拍之前,他又開始了魔鬼訓練,每天和輪胎鐵鏈打交道,終於練成3%體脂的完美身材,解鎖綜合格鬥,泰拳、巴西柔術、鎖技,無所不能。
為了拍《黃飛鴻》,他推掉了半年的通告和活動,專心練拳,每天10個小時,掌握了工字伏虎拳和虎鶴雙形拳,在拍攝過程中,完全不用替身,親自上陣。
《破風》拍攝前,這位不要命的男神每天騎車6、7個小時,身上的擦傷甚至沒好過,最終,通過自身努力,考取了賽車手證,把自己練成了專業的騎手。
《湄公河行動》又是一次突破,他特地接受泰國皇家御用保安特訓,掌握了射擊技能,認真了解每一種槍的性能和自衛術,還在拍戲間隙學習泰語和緬甸語。
我們從彭于晏身上看到了對於自律這兩個字最完美的詮釋,也正是因為自律讓他在人生中不斷打破可能、提升自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折服的成就。
從「打卡」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十分渴望通過「自律」來實現自己事業方面的發展和個人價值提升,就像彭于晏為了演繹角色在堅持自律的情況下不斷突破自己。但是,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發現生活並沒有什麼太多積極的改變,反而因為自律,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變得十分緊迫,身心俱疲,不禁開始懷疑自律的作用是不是被過度神化之後的又一碗「雞湯」呢?彭于晏的自律形象不會是娛樂圈盛行的人設打造吧!
其實不然,自律的確是一個可以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只是很多人受輿論和環境的影響,盲目追求自律,忽視了自身條件和外界客觀因素,為了自律而自律,自然不會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可以把這種行為稱之為——偽自律。
偽自律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一,流於形式,為了別人而自律。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人,每天發朋友圈曬健身照或者跑步公里數,為了讓你看到還特意@所有人,甚至還有人在每日行走步數上造假,花很多錢辦了健身房年卡,卻連一個器械都不會使用,大多數時間在凹造型,發朋友圈,最後還不忘在圖片上寫下自己的感言:自律讓我如此美麗!
心理學中有個有趣的定律叫「聚光燈效應」,講的正是這種以為自己是世界焦點,無時無刻都在被人關注的人,他們口中的自律更像是一件類似於珠寶首飾的裝飾品,只是為了裝飾自己,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可悲的是她們在用自律來欺騙自己的同時,也並沒有受到任何關注,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可笑又荒誕!
二,不切實際,忽略客觀事實的自律。
許多方法論中都強調了一個問題——目標的設立,在我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目標設立所要遵循的「SMART」原則,其中很重要的一點:目標的確立必須要具備可實現性。
什麼樣的目標才算具備可實現性呢?比如你計劃未來堅持每天閱讀,並且要達到一個月內讀完五本書的目標,平均一周讀完一本,這就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切合自己實際能力的目標;可是假如你目標是在一個月內讀完100本書,算下來平均每天需要讀完3到4本,很明顯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要說了,讀完而已,又沒要求讀的怎麼樣,一天翻3到4本還是能翻完的,那恭喜你,請重新閱讀偽自律的第一個特點。
從這兩個「偽自律」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偽自律」的人都有著共同的心裡特徵:自我認知錯位。而真正做到自律的人,恰恰也是能夠在自我認知方面做到準確客觀,定位合理,彭于晏所掌握的諸多技能,都是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制定目標並達成的,所以說想要真正做到自律並有所提升,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律這個被泛化扭曲了的觀念。
自律這個詞我們可以拆分開來理解:
「自」即自我、自己、還可以引申為自主、自覺,點明了自律的作用主體,是想要做到自律的人本身,不是為了別人而自律,而且必須要具備自發性,即便想要做的內容是你所抗拒或不適應的,也要刻意去克服,「自」既是先決條件,也是必要原則。
「律」從字義來看可以理解為約束,在某件事上約束自己;同時它還有另一層含義——規律、規則,規律指的是無法忽視的客觀規律,而規則則是對於自身制定的自發性規則。
兩個字綜合起來就闡明了自律的基本定義:以自身為作用本體,具備自發性原則同時符合客觀世界規律的自主定製規則,比如:A先生(作用本體)決定每天早上用30分鐘完成(自發性規則)一個5公里長跑(符合客觀規律)來提升自己身體素質。
自律和「偽自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目標和具體執行上,「偽自律」大多是做出來給別人看,而且沒有實質上的行動,真正的自律則所有焦點都放在提升自我上,依靠強迫自己接受本來排斥的東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達到根本的提升。
在我看來,想要真正的做到自律,需要從兩個方面做起:
從思想上做到自律,人類是由思想控制軀體產生行為的,所以只有思想上建立自律的觀念,才能進一步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得到自律所帶來的實質反饋,思想上做到自律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具體建議:確立正向客觀的既定目標:這個目標是以最終提升自己某方面的水平為核心的,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具體內容積極向上,最好是自己存在的短板或者比較抗拒的項目。比如:一個被拖延症困擾的人,針對拖延症可以制定一個用自律徹底提升效率的計劃。做好說服自己的心理建設:阻礙一個人自律的最大因素就是自我,尤其是在對一些自己習慣性逃避的事上,無論是惰性心理還是排斥心理,都需要自己在將要選擇放棄和逃避時說服自己,強製做出與習慣相反的心理選擇。所以你需要做好心理建設,讓自己能夠對自己的說NO!要有堅持下去的意志力:任何事都貴在堅持,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走了99步,在離終點還有一步的時候放棄了,那走過的99步等於0。自律是一項需要在長久且艱難的持續過程中,養成的良好品質,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堅定的意志力是每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